主故事:青霉素的发现——一次被遗忘的“意外”
故事主角: 亚历山大·弗莱明

故事背景: 1928年的伦敦,圣玛丽医院,亚历山大·弗莱明博士正致力于研究导致伤口感染的致命病菌——葡萄球菌。
故事开始:
那个周末,弗莱明像往常一样,在实验室里忙碌了一天后,准备去度假,在整理培养皿时,他发现一个培养皿的盖子没有盖好,而且里面似乎长出了一团青色的霉菌,这在当时看来,只是一个被污染的失败样本,任何一个严谨的科学家都会把它扔进垃圾桶。
弗莱明皱了皱眉,正准备这么做,但他停住了,他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这个霉菌周围好像有点不一样。”
这个“不一样”就是联想思维的火花。
联想的过程:
-
观察与联想: 他把培养皿拿到显微镜下观察,一个惊人的景象出现了:在青色霉菌的周围,葡萄球菌竟然全部消失了,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空白区”,就像一个无形的“护城河”,保护着霉菌不受侵犯。
- 联想一(横向联想): “这团霉菌能杀死周围的细菌!” 他立刻联想到,这团霉菌本身可能分泌了一种可以杀死细菌的物质,这不再是“污染”,而是一个潜在的“武器”。
-
深入联想与假设: 如果这种物质能杀死培养皿里的细菌,那它能不能杀死动物体内的细菌呢?甚至……能不能用来治疗人类的感染?
- 联想二(纵向联想/因果联想): 他从“体外杀菌”这个现象,联想到了“体内治疗”这个应用场景,这就像多米诺骨牌,推倒了第一块,后面的可能性便接踵而至。
-
验证与联想: 弗莱明没有停留在想象,他将这种霉菌命名为“青霉菌”(Penicillium),并小心翼翼地提取了它分泌的物质,称之为“青霉素”,他用青霉素进行了实验,发现它对多种致命病菌都有强大的抑制作用。
- 联想三(应用联想): “这种物质可以制成药剂,用来治疗伤口感染、败血症等当时被视为绝症的疾病。” 他将一个科学发现,联想到了一个能够拯救千万人生命的伟大发明。
故事结局:
这次“意外”的发现,并非简单的运气,其核心是弗莱明那敏锐的观察力和强大的联想能力,他没有将“污染”看作终点,而是看作了一个通往新世界的起点,正是这一次联想,开启了抗生素时代,拯救了无数生命,也让弗莱明名垂青史。
故事的启示: 真正的创新,往往不在于遵循完美的计划,而在于发现“异常”时,多问一句“为什么?”,并敢于将一个看似不相关的点,与一个宏大的目标联系起来,这就是联想思维的力量。
更多联想思维小故事
从鸟儿到飞机:莱特兄弟的联想
- 问题: 人类如何才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翔?
- 联想过程:
- 观察联想: 莱特兄弟没有仅仅模仿鸟儿扇动翅膀(这导致了早期许多飞行器的失败),他们联想到了鸟儿在空中滑翔、控制姿态的方式——通过改变翅膀的角度。
- 结构联想: 他们联想到自行车(他们修理自行车的生意),并意识到飞行器也需要一个类似车把的装置来控制平衡和方向。
- 动力联想: 他们联想到了当时已经成熟的内燃机技术,思考如何将轻巧而强大的发动机用于驱动飞机的螺旋桨。
- 结果: 通过将“鸟类的飞行原理”、“自行车的操控结构”和“内燃机的动力”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元素进行联想和整合,他们成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持续可控、带动力、载人的飞机。
从苹果到万有引力:牛顿的联想
- 背景: 牛顿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让月球围绕地球转,而不是飞向太空?
- 联想过程:
- 触发联想: 一个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砸在了牛顿的头上。
- 类比联想: 他立刻联想到了一个宏大的问题:“为什么苹果会垂直掉向地面,而不是向旁边飞走?月球为什么不掉下来?”
- 规律联想: 他将“苹果落地”这个地面上的现象,与“月球绕地”这个天体现象联想在一起,推测它们可能受同一种宇宙法则的支配。
- 结果: 这次“苹果落地”的偶然事件,通过联想,成为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灵感钥匙,他将微观的物体运动和宏观的宇宙规律联系在了一起。
从吸尘器到创意便利贴:3M公司的“失败”发明
- 背景: 3M公司的科学家斯宾塞·席尔佛博士,原本想研发一种超强的黏合剂,结果却失败了——他发明出一种“弱黏性”的、可以重复粘贴的胶水。
- 联想过程:
- 搁置与联想: 这项发明在当时看来毫无用处,被束之高阁,几年后,另一位科学家阿特·弗莱在教堂唱诗班唱歌时,遇到了一个烦恼——书签总从歌谱里掉出来。
- 需求联想: 他立刻联想到了席尔佛博士那个“失败”的发明,他想:“如果这种弱黏性的胶水,可以粘在纸片上,既能固定书页,又不会撕坏它,那该多好!”
- 产品联想: 他将“一个失败的胶水”和“一个日常的小烦恼”联想在了一起,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产品概念。
- 结果: 便利贴就这样诞生了,一个“失败”的发明,通过一次精准的需求联想,变成了风靡全球的畅销产品,每年为公司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
希望这些故事能让你感受到联想思维的奇妙与强大,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起看似孤立的岛屿,最终创造出全新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