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史纲第一章思维导图怎么用?重点难点有哪些?怎么记更高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840-1919)

史纲第一章思维导图怎么用?重点难点有哪些?怎么记更高效?-图1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0-1842)

  • 1 战争背景

    • 1.1 国内背景:清朝的衰落
      • 政治: 吏治腐败,官僚体系僵化,阶级矛盾尖锐。
      • 经济: 小农经济为主,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财政困难。
      • 军事: 武器装备落后,军备废弛,战斗力低下。
      • 思想: “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对外部世界无知。
    • 1.2 国际背景:西方的崛起与扩张
      • 英国: 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 鸦片贸易: 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导致白银外流、国民健康受损。
      • 直接导火索: 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 2 战争过程与结果

    • 2.1 主要战役: 虎门之战、定海之战、吴淞口之战等。
    • 2.2 失败原因:
      • 根本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 直接原因: 清政府腐败无能,指挥失当,武器落后。
    • 2.3 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2年)
        •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 赔款2100万银元。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 协定关税(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
      • 附件: 《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等,扩大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 3 战争的影响

    • 3.1 政治上: 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社会性质开始变化。
    • 3.2 经济上: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 3.3 社会上: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
    • 3.4 标志性意义: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边疆危机 (1856-1885)

  • 1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 1.1 发动者: 英、法联军。
    • 1.2 主要借口: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 1.3 签订条约:
      • 《天津条约》(1858年):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10个通商口岸。
      • 《北京条约》(1860年):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巨额白银。
    • 1.4 罪行: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2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9世纪50-80年代)

    • 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 3 中法战争 (1883-1885)

    • 结果: “不败而败”,签订《中法新约》,法国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4-1895)

  • 1 战争背景

    • 日本: 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对外扩张,侵略中国是其国策。
    • 导火索: 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借机出兵。
  • 2 战争过程与结果

    • 2.1 主要战役: 平壤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殉国)、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 2.2 失败原因:
      • 根本原因: 清政府的腐败和封建制度的落后。
      • 直接原因: 李鸿鸿的“避战保船”政策,清军指挥混乱,装备落后。
    • 2.3 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1895年)
        •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 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 3 瓜分中国的狂潮

    • 方式: 划分“势力范围”(如德国的山东、法国的云南)、强租租借地(如德国的胶州湾、俄国旅顺大连)。
    • “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提出,承认列强的“势力范围”,同时要求其贸易机会均等,标志着美国加入侵华行列。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900-1901)

  • 1 战争背景

    • 直接原因: 义和团运动兴起,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威胁到列强在华利益。
  • 2 战争过程与结果

    • 2.1 组成: 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八国联军。
    • 2.2 罪行: 攻占北京,烧杀抢掠,签订《辛丑条约》。
    • 2.3 签订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1901年)
        •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史称“庚子赔款”)。
        •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
        •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 惩办“首祸”官员,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性质的组织。
      • 影响: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 1 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 1.1 根本原因: 社制度的腐败(根本)。
      • 政治腐败: 统治阶级昏聩无能,内斗不止。
      • 经济落后: 小农经济无法支撑近代化战争。
    • 1.2 重要原因: 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

      武器装备、军队素质、指挥能力全面落后于西方。

  • 2 民族意识的初步觉醒

    • 2.1 “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魏源等人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
    • 2.2 救亡图存的探索:
      • 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军事和工业技术,试图“自强”、“求富”。
      • 戊戌变法: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试图进行君主立宪制改革。
      • 辛亥革命: 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度,试图推翻封建帝制。
    • 2.3 思想认识的深化:

      从单纯学习器物(技术)到学习制度(政治),再到学习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总结与启示:

  1. 历史主线: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奴役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反抗的斗争史。
  2. 社会性质: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4. 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
  5. 核心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才能彻底摆脱屈辱的历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