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媒体融合如何用互联网思维重构传播逻辑与用户连接?

媒体融合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战略方向,而互联网思维是“怎么想”和“为什么这么想”的核心指导思想。 没有互联网思维的媒体融合,很可能只是传统媒体在物理形态上的简单叠加,无法真正实现“化学反应”。

媒体融合如何用互联网思维重构传播逻辑与用户连接?-图1

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拆解这个概念。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核心内涵)

互联网思维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一套基于互联网发展规律,以用户为中心,强调连接、开放、共享、迭代的价值观念和方法论,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点:

  1. 用户思维:

    • 核心: 从“我有什么内容,你看不看”转变为“用户需要什么,我给什么”,用户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对象,而是服务的中心。
    • 实践: 精准的用户画像分析、个性化内容推荐、用户参与内容生产(UGC)、建立用户社群、倾听用户反馈。
  2. 产品思维:

    • 核心: 把媒体内容或整个平台当作一个“产品”来打磨,追求的不是“一篇稿子”,而是“一个用户满意的解决方案”。
    • 实践: 强调用户体验(UI/UX设计)、功能迭代(小步快跑,快速试错)、数据驱动决策(通过用户行为数据来优化产品)、打造爆款产品(如一个现象级的H5、一个爆款短视频栏目)。
  3. 平台思维:

    • 核心: 媒体机构不再是单一的内容“生产者”,而应转型为连接内容生产者、分发渠道、广告主和用户的“生态平台”或“连接器”。
    • 实践: 构建自有内容分发平台(App、小程序)、开放API接口引入第三方服务、打造创作者生态(扶持KOL、MCN机构)、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活动平台。
  4. 数据思维:

    • 核心: 数据是新的“石油”,是决策的依据,一切行为皆可被记录、分析,并用于指导未来的内容生产和运营。
    • 实践: 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阅读习惯、兴趣偏好、社交关系;通过A/B测试优化标题、排版和推荐算法;用数据评估内容效果和商业价值。
  5. 迭代思维:

    • 核心: 摒弃“一蹴而就”的完美主义,拥抱“快速上线、持续优化”的敏捷开发模式。
    • 实践: 采用“最小可行性产品”(MVP)策略,先推出核心功能,根据用户反馈快速迭代更新,内容生产也从“年度规划”变为“日更甚至实时更新”。
  6. 跨界思维:

    • 核心: 打破行业边界,通过资源整合,创造出“1+1>2”的价值。
    • 实践: 媒体与电商结合(内容电商)、与教育结合(知识付费)、与政务结合(城市服务)、与文旅结合(智慧旅游)、与金融结合(财经资讯+理财产品)。

互联网思维如何驱动媒体融合?(具体应用场景)

将上述互联网思维应用到媒体融合的实践中,会带来深刻的变革:

互联网思维 传统媒体模式 融合媒体模式(互联网思维驱动)
用户思维 受众是模糊的、被动的,按版面、时段推送内容。 用户是清晰的、主动的,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如抖音、今日头条。
产品思维 生产“稿件”、“节目”,追求发行量和收视率。 打造“新闻App”、“短视频账号”、“知识付费课程”,追求用户留存和活跃度。
平台思维 自建渠道,内容单向流动。 生态,连接PGC(专业生产)、UGC(用户生产)、OGC(职业生产),如B站、知乎。
数据思维 依赖经验和发行量等滞后指标。 依赖实时数据流,如点击率、完播率、分享率、用户画像,指导选题和运营。
迭代思维 内容生产周期长,从策划到发布流程繁琐。 内容生产快速敏捷,重大事件可以“直播+短视频+图文”多形态实时发布。
跨界思维 盈利模式单一,主要依赖广告。 盈利模式多元化,如广告、电商、订阅、内容付费、线下活动、IP授权等。

具体案例:

  • 现象级App“人民日报”客户端:

    • 用户思维: 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开设不同频道(如“青年”、“三农”)。
    • 产品思维: 不断优化界面和交互体验,推出“夜读”、“人民锐评”等爆款栏目。
    • 平台思维: 整合旗下所有媒体资源,成为权威内容的总入口。
    • 数据思维: 通过后台数据了解哪些内容最受欢迎,并据此调整内容策略。
  • “澎湃新闻”:

    • 产品思维: 以“专注时政与思想”为定位,打造高质量的深度报道产品。
    • 平台思维: 推出“澎湃号·湃客”平台,吸引大量外部创作者入驻,形成PGC+UGC的内容生态。
    • 跨界思维: 成功将“两会”报道等时政IP转化为线下活动、知识产品等。
  • “央视新闻”的新媒体矩阵:

    • 迭代思维: 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通过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短视频快讯,抢占舆论先机。
    • 用户思维: 主播们通过直播、Vlog等形式与用户互动,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 跨界思维: 与淘宝等电商平台合作,推出“央视好物”带货,实现了“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融合。

媒体融合中应用互联网思维的挑战与误区

  1. 挑战:

    • 体制机制束缚: 传统媒体事业单位的体制,在决策效率、激励机制、人才引进上,往往难以适应互联网公司“狼性文化”和快速迭代的要求。
    • 人才结构失衡: 缺乏既懂新闻专业,又懂技术、产品、运营的复合型人才。
    • 为王”与“流量为王”的冲突: 过度追求流量可能导致内容低俗化、标题党,而坚守高质量内容又可能在初期面临用户增长缓慢的困境,如何平衡是关键。
    • 数据孤岛: 传统媒体内部各部门数据不互通,难以形成统一的用户视图,数据价值无法充分发挥。
  2. 误区:

    • 渠道融合 ≠ 内容融合: 只是简单地把报纸内容搬到App上,或者开个微博、抖音账号发发新闻,而没有真正用互联网思维重构内容生产流程和商业模式。
    • 技术融合 ≠ 思维融合: 购买了先进的采编系统、大数据平台,但运营团队依然是传统媒体的思路,技术和业务“两张皮”。
    • 为了融合而融合: 盲目追逐热点,不考虑自身定位和资源,什么都想做,结果什么都做不精。
    • 质量: 认为互联网思维就是“流量至上”,牺牲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深度,最终会失去用户信任。

总结与展望

媒体融合与互联网思维的结合,是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它要求媒体机构:

  • 从“宣传思维”转向“用户思维”: 真正把用户放在第一位。
  • 从“渠道思维”转向“产品思维”: 把每一次内容接触都看作是一次产品体验。
  • 从“线性思维”转向“生态思维”: 构建一个多方共赢、协同发展的媒体生态系统。
  • 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决策”: 让数据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成功的媒体融合体,将不再仅仅是一个“新闻机构”,而是一个“基于信任的、连接用户与信息、服务与商业的智能平台”,它将以优质内容为基石,以先进技术为驱动,以互联网思维为罗盘,在复杂的舆论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