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主题:建筑
核心概念
- 定义: 为满足特定功能需求,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创造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的空间环境。
- 本质:
-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既有美学追求,也有工程实现。
- 空间的艺术: 核心是组织和创造空间,而非仅仅是物体。
- 凝固的音乐: 形式、节奏、韵律的综合体现。
- 历史的载体: 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技术和思想。
- 目标:
- 功能性: 满足使用需求(居住、工作、交通、娱乐等)。
- 安全性: 结构稳固,防火抗震,保障人身安全。
- 经济性: 控制成本,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 美观性: 创造愉悦的视觉体验和空间感受。
- 可持续性: 环保节能,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筑的构成要素
- 形式要素:
- 点: 空间中的焦点、端点、视觉中心。
- 线: 墙、梁、柱、路径,引导视线,划分空间。
- 面: 地面、墙面、屋顶,围合空间,限定区域。
- 体: 建筑的实体形态,产生光影和虚实对比。
- 色彩: 营造氛围,表达情感,区分功能。
- 质感: 材料的表面特性,触感和视觉效果。
- 空间要素:
- 空间: 由界面围合而成的三维领域,是建筑的核心。
- 功能空间: 按用途划分(如卧室、客厅、办公室)。
- 交通空间: 连接各功能空间(如走廊、楼梯、电梯)。
- 流线: 人在建筑中活动的路径和动线。
- 光影: 自然光与人工光,塑造空间氛围和立体感。
- 虚与实: 建筑实体(实)与内部、外部空间(虚)的关系。
建筑设计流程
- 阶段一: 概念与策划
- 任务分析: 明确项目需求、预算、场地条件。
- 场地分析: 地形、气候、交通、法规、文脉。
- 概念生成: 形成初步的设计理念和空间构想。
- 阶段二: 方案设计
- 总图设计: 规划建筑布局、交通组织、绿化景观。
- 平面设计: 功能分区、流线组织、房间布局。
- 立面设计: 建筑外观造型、开窗、材料表达。
- 剖面设计: 空间高度、垂直交通、结构关系。
- 阶段三: 扩初设计
- 深化方案: 细化平面、立面、剖面,解决关键问题。
- 结构选型: 确定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钢结构等)。
- 设备系统: 规划给排水、暖通、电气系统。
- 阶段四: 施工图设计
- 绘制详图: 提供精确的施工依据,包括平、立、剖、大样图。
- 材料与构造: 明确材料规格、做法和节点构造。
- 设备施工图: 各专业系统的详细安装图纸。
- 阶段五: 施工与竣工
- 招投标: 选择施工单位。
- 施工配合: 设计师现场指导,解决技术问题。
- 竣工验收: 检查是否按图施工,达到设计要求。
建筑类型
- 居住建筑: 住宅、公寓、别墅、宿舍。
- 公共建筑:
- 办公建筑: 写字楼、总部大楼。
- 商业建筑: 商场、酒店、餐厅。
- 文化建筑: 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院、音乐厅。
- 教育建筑: 学校、大学、科研楼。
- 医疗建筑: 医院、诊所、康复中心。
- 体育建筑: 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
- 工业建筑: 厂房、仓库、实验室。
- 宗教建筑: 教堂、寺庙、清真寺、佛塔。
- 纪念性建筑: 纪念碑、纪念馆、陵墓。
建筑风格与历史
- 古代建筑:
-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
-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院落式)
- 哥特式、罗马式、拜占庭式
- 近现代建筑:
- 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
- 现代主义: “形式追随功能”、国际式、包豪斯
- 后现代主义: 复杂、矛盾、隐喻、历史符号的回归
- 高技派: 暴露结构,赞美工业技术
- 解构主义: 打破传统秩序,追求破碎、动感
- 当代建筑: 参数化设计、可持续建筑、地域性建筑
相关领域与学科
- 城市规划: 建筑是城市的基本单元,与城市肌理、交通、公共空间紧密相关。
- 室内设计: 建筑内部空间的深化设计,关注人的尺度和感受。
- 景观设计: 建筑外部环境的设计,包括园林、广场、绿化。
- 土木工程: 结构、地基、施工技术的实现。
- 艺术与美学: 绘画、雕塑、构成理论对建筑造型的影响。
- 社会学: 建筑如何反映和影响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
- 环境心理学: 研究人对建筑环境的感知、认知和行为反应。
- 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生态材料的应用。
著名建筑师与作品
- 古代: 维特鲁威(理论家)、布鲁内莱斯基(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
- 现代主义: 勒·柯布西耶(萨伏伊别墅)、密斯·凡·德·罗(巴塞罗那馆)、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流水别墅)、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包豪斯校舍)
- 当代: 安藤忠雄(光之教堂)、扎哈·哈迪德(广州歌剧院)、贝聿铭(卢浮宫金字塔)、王澍(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