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主题:产品设计
- 核心目标: 创造有价值、可用、可行的产品/服务,解决特定用户的问题,满足其需求,并最终实现商业目标。
第一分支:战略与发现
-
1 市场与机会分析

- 市场调研:
- 宏观环境分析 (PESTEL: 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法律)
- 行业趋势分析
- 竞争对手分析 (功能、优劣势、市场份额、定价)
- 用户研究:
- 用户画像
- 用户旅程地图
- 痛点与需求挖掘
- 机会识别:
- 蓝海市场
- 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
- 技术带来的新可能
- 市场调研:
-
2 产品愿景与目标
- 产品愿景:
- 一句话描述产品的终极目标和对用户的长期价值。
- 让全球的设计师高效协作。
- 产品目标:
- 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相关的、有时间限制的。
- 在未来6个月内,将新用户的注册转化率提升15%。
- 成功指标:
- 北极星指标: 一个能代表产品核心价值的唯一指标。
- 关键绩效指标: 如用户活跃度、留存率、付费转化率、NPS等。
- 产品愿景:
-
3 用户研究与定义
- 定性研究:
- 用户访谈
- 焦点小组
- 民族志研究
- 日记研究
- 定量研究:
- 问卷调查
- 数据分析 (网站/App分析、A/B测试)
- 数据分析
- 用户定义:
- 用户画像: 虚构但基于真实数据的典型用户代表。
- 用户故事: 作为<用户类型>,我想要<做某事>,以便<实现某种价值>。
- 用户旅程地图: 描绘用户为实现某个目标而与产品互动的全过程。
- 定性研究:
第二分支:定义与规划
-
1 问题定义
- 问题陈述: 清晰地定义我们要为谁解决什么问题。
- 假设提出: 我们对解决方案的初步猜测。
- 机会评估: 评估问题的严重性、用户数量、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
2 功能与需求
- 需求收集:
- 业务需求
- 用户需求
- 功能需求
- 非功能需求 (性能、安全、可扩展性)
- 需求分析与管理:
- MoSCoW法则: Must-have (必须有), Should-have (应该有), Could-have (可以有), Won't-have (这次不会有)。
- 用户故事地图: 将用户故事按优先级和流程组织起来,形成产品功能的“路线图”。
- PRD (产品需求文档):
详细描述产品的功能、逻辑、交互和验收标准。
- 需求收集:
-
3 路线图与规划
- 产品路线图:
- 展示产品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发布计划。
- 通常按季度或发布周期划分。
- 版本规划:
将路线图分解为具体的版本或迭代。
- 资源规划:
人力、时间、预算的分配。
- 产品路线图:
第三分支:设计与原型
-
1 信息架构
- 用户流程图: 描述用户完成一个特定任务所经历的步骤。
- 站点地图: 网站或App的整体结构层级图。
- 内容模型: 定义和管理所有内容类型及其属性。
-
2 交互设计
- 线框图:
- 低保真,只关注布局、结构和信息层级,不涉及视觉。
- 快速迭代,验证核心流程。
- 流程图: 更详细地展示页面间的跳转逻辑和状态变化。
- 交互说明: 描述元素的行为、动效和转场效果。
- 线框图:
-
3 视觉设计
- 设计语言/风格指南:
色彩、字体、图标、按钮、间距等设计规范的集合。
- 高保真原型:
- 包含视觉、交互和动效的模拟产品。
- 用于最终的用户测试和开发交付。
- 设计规范:
为开发团队提供精确的设计细节和实现要求。
- 设计语言/风格指南:
-
4 原型与测试
- 原型类型:
- 纸面原型
- 可点击原型
- 可交互高保真原型
- 可用性测试:
- 邀请真实用户操作原型,观察其行为,收集反馈。
- 目的是发现可用性问题,而非验证功能好坏。
- 原型类型:
第四分支:开发与交付
-
1 设计交接
- 设计评审会: 设计师向产品经理、开发、测试团队讲解设计方案。
- 交付物: 高保真设计稿、切图标注、交互说明、设计规范链接。
- 协作工具: Figma, Sketch, Zeplin, Jira, Confluence。
-
2 敏捷开发
- 开发流程:
- Scrum: 以Sprint(冲刺)为周期,每日站会,迭代开发。
- Kanban: 看板管理,限制在制品数量,持续流动。
- 角色分工:
- 产品经理 (定义“做什么”)
- 设计师 (定义“长什么样”)
- 开发工程师 (实现“怎么做”)
- 测试工程师 (保证“做对了”)
- 开发流程:
-
3 测试与质量保证
- 测试类型:
- 单元测试
- 集成测试
- 系统测试
- 用户验收测试
- Bug管理: 发现、跟踪、修复Bug的流程。
- 测试类型:
第五分支:发布与迭代
-
1 发布策略
- 灰度发布: 先向一小部分用户开放新功能,逐步扩大范围。
- A/B测试: 向不同用户群体提供不同版本的功能,看哪个版本效果更好。
- 全量发布: 向所有用户正式发布新版本。
-
2 数据监控与分析
- 数据埋点: 在关键用户行为路径上设置数据采集点。
- 监控指标:
- 活跃用户
- 留存率
- 转化率
- 用户满意度
- 数据分析工具: Google Analytics, Mixpanel, Amplitude, 神策数据等。
-
3 用户反馈收集
- 应用内反馈: 用户反馈按钮、NPS弹窗。
- 用户访谈: 针对性地与深度用户交流。
- 社区与客服: 监控论坛、社交媒体、客服渠道的反馈。
-
4 迭代与优化
- 复盘会议: 团队回顾上一个周期的成功与不足。
- 优先级排序: 根据数据、反馈和战略,调整产品待办列表。
- 持续改进: 形成计划 -> 设计 -> 开发 -> 测量 -> 学习 的闭环。
第六分支:核心原则与方法论
-
1 设计思维
- 共情: 理解用户。
- 定义: 定义核心问题。
- 构思: 产生大量创意。
- 原型: 制作快速原型。
- 测试: 反复测试和优化。
-
2 敏捷与精益
- 精益思想: 消除浪费,快速验证,以最小可行产品推向市场。
- 构建-衡量-学习 反馈循环: 持续迭代的核心。
-
3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将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放在所有决策的中心。
-
4 数据驱动决策
用数据来验证假设、评估效果、指导方向,而非凭直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