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互联网思维下,用户究竟该如何被真正理解?

  1.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2. 在互联网思维中,“用户”是什么?
  3. 互联网思维与用户的关系:如何将“用户”置于核心?

第一部分: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不是一个单一、固定的定义,而是一套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与传统工业时代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思考方式和行动准则,它不是简单地做一个网站或App,而是用互联网的连接、数据、平等、快速迭代等特性来重构整个商业模式。

互联网思维下,用户究竟该如何被真正理解?-图1

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点:

用户思维

这是互联网思维的基石和核心,一切从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出发,而不是从企业自身的产品出发。

  • 传统思维:我有什么产品,我就想办法卖给谁。
  • 互联网思维:用户需要什么,我就创造什么,或者帮助用户找到什么。

极致思维

将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超越用户预期,让用户“惊喜”。

  • 口碑、尖叫点、超出预期。
  • 案例:小米早期MIUI系统,每周迭代,根据用户反馈快速修复bug、增加功能,让用户感觉自己参与了产品的创造,从而形成极高的忠诚度。

迭代思维

承认产品不完美,通过小步快跑、快速试错、不断迭代的方式来完善产品。

  • 最小可行性产品、敏捷开发、A/B测试。
  • 做法:先推出一个核心功能版本,投放到市场收集真实用户反馈,然后快速优化、增加新功能,而不是一开始就追求“大而全”的完美产品。

流量思维

在互联网上,流量 = 注意力 = 商业价值,互联网思维非常重视如何获取、留存和转化流量。

  • 获取流量营销、SEO、社交媒体、付费广告等方式吸引潜在用户。
  • 留存流量:通过优质内容、社群运营、会员体系等方式让用户留下来,持续互动。
  • 转化流量:将流量通过产品、服务或广告变现。

社会化思维

利用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让用户成为品牌的传播者和参与者。

  • UGC(用户生成内容)、社群、口碑传播、粉丝经济。
  • 案例:蔚来汽车的NIO App,不仅是车主服务工具,更是一个车主社区,用户在上面分享生活、组织活动,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文化和用户粘性。

大数据思维

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洞察用户需求,驱动产品优化和商业决策。

  • 应用:个性化推荐(如抖音、淘宝)、精准营销、用户画像构建、产品功能优先级排序。

平台思维

自己不直接生产所有东西,而是搭建一个平台,连接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用户群体,让他们在平台上互动和交易,并从中获益。

  • 模式:连接供需双方(如淘宝、Uber)、连接创作者与观众(如抖音、B站)、连接开发者与用户(如苹果App Store)。

第二部分:在互联网思维中,“用户”是什么?

在互联网思维下,“用户”这个词的含义被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购买者,而是:

用户是“中心”

整个商业逻辑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用户,企业的组织架构、产品研发、市场营销、服务流程,都必须围绕用户来设计。

用户是“参与者”和“共创者”

通过反馈、投票、内测等方式,用户深度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迭代过程中,产品不再是企业“制造”出来的,而是企业和用户“共同创造”出来的。

  • 例子:游戏公司邀请玩家参与新版本测试;开源社区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共同完善软件。

用户是“传播者” (User as a Broadcaster)

一个满意的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口碑分享,可以带来数个甚至数十个新用户,他们的推荐比任何广告都更有说服力,服务好一个用户,就是在进行一次病毒式营销。

用户是“数据源” (User as a Data Source)

用户的每一次点击、浏览、购买、评论,都是有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帮助企业描绘出清晰的“用户画像”,了解他们的喜好、习惯和需求,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用户是“资产” (User as an Asset)

在互联网行业,用户量、用户活跃度、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是衡量企业价值的核心指标,用户不是一次性的交易对象,而是可以被长期经营和增值的宝贵资产,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如会员体系、积分、社群)来提升用户的LTV。


第三部分:互联网思维与用户的关系:如何将“用户”置于核心?

将“用户”置于核心,意味着要将用户思维贯彻到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以下是具体的实践方法:

战略层面:从“企业导向”到“用户导向”

  • 使命重塑:公司的使命不再是“我们卖什么”,而是“我们为谁解决什么问题”。
  • 组织架构: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组织,例如设立用户体验部、客户成功团队,并让这些部门拥有足够的话语权。

产品层面:从“功能堆砌”到“体验至上”

  • 深入洞察:通过用户访谈、问卷调查、可用性测试等方式,真正理解用户的痛点和痒点。
  • 快速迭代:采用MVP模式,快速推出核心功能,让用户“用起来”,然后根据反馈不断优化。
  • 关注细节: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包括UI设计、交互流程、文案、加载速度等每一个细节。

营销层面:从“流量购买”到“口碑裂变”

  • 内容为王:创造对用户有价值的内容(文章、视频、课程等),吸引他们主动关注和分享。
  • 社群运营:建立品牌社群(如微信群、知识星球),将用户聚集起来,培养归属感和忠诚度。
  • 鼓励分享:在产品设计中加入分享机制,如“邀请好友得奖励”、“生成海报”等,利用社交关系链实现低成本获客。

服务层面: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关怀”

  • 全渠道服务:确保用户可以通过电话、邮件、在线客服、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方便地获得帮助。
  • 个性化服务:利用大数据,为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和服务,让他们感觉被“懂”。
  • 超出预期:在用户没有提出要求时,主动提供一些惊喜服务,例如物流异常时的主动补偿、生日时的祝福和优惠券等。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一场以“用户”为中心的、深刻的商业范式革命。

  • 传统思维的核心是“货”,企业通过渠道和广告将产品卖给消费者。
  •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人”,企业通过连接和服务用户,构建一个可以持续创造和分享价值的生态。

在这个思维模式下,“用户”不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或标签,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需求的个体,理解并尊重用户,与他们建立长期、信任的关系,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