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生物知识体系总览
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分为 必修 和 选修 两大部分,必修部分是高考的核心,选修部分则根据不同省份和学校的要求进行学习。

-
必修部分 (3册)
- 必修1:分子与细胞 - 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 必修2:遗传与进化 - 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 必修3:稳态与环境 - 生命活动的调节及与环境的互动
-
选修部分 (3册)
-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 强调动手操作和实验技能
-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 侧重于前沿科技和应用
第一部分:必修模块思维导图
必修1:分子与细胞
中心主题: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一级分支:
- 细胞的分子组成
- 细胞的基本结构
-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 细胞的生命历程
细胞的分子组成
- 组成细胞的元素
- 最基本元素: C
- 基本元素: C, H, O, N
- 主要元素: C, H, O, N, P, S
- 大量元素: C, H, O, N, P, S, K, Ca, Mg
- 微量元素: Fe, Mn, Zn, Cu, B, Mo (谐音:铁猛碰新木桶)
-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 无机物
- 水: 含量最高 (约85%-90%),功能: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维持体温、组成细胞结构。
- 无机盐: 少量但重要,存在形式:离子 (如 Na⁺, K⁺, Ca²⁺, Cl⁻) 或化合物,功能:维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组成复杂化合物 (如 Fe²�血红蛋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 有机物
- 糖类: 主要能源物质。
- 单糖: 葡萄糖 (主要能源)、果糖、核糖。
- 二糖: 蔗糖 (植物)、乳糖 (动物)、麦芽糖。
- 多糖: 淀粉 (植物储能)、纤维素 (植物细胞壁)、糖原 (动物储能)。
- 脂质: 储能物质、结构物质。
- 脂肪: 主要储能物质,保温,缓冲减压。
- 磷脂: 细胞膜、细胞器膜的主要成分 (双分子层)。
- 固醇: 胆固醇 (构成膜)、性激素、维生素D。
- 蛋白质: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 基本单位: 氨基酸 (约20种),结构特点: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 结构层次: 氨基酸 → 多肽链 → 蛋白质空间结构。
- 功能: 结构蛋白 (如肌动蛋白)、催化 (酶)、运输 (如血红蛋白)、免疫 (如抗体)、调节 (如胰岛素)。
- 核酸: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 分类: DNA (脱氧核糖核酸)、RNA (核糖核酸)。
- 基本单位: 核苷酸 (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 功能: 储存、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
- 糖类: 主要能源物质。
- 无机物
细胞的基本结构
- 细胞膜
- 结构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
- 成分: 脂质 (主要是磷脂)、蛋白质、少量糖类。
- 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流动性。
- 功能: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 细胞器
- 双层膜: 线粒体 (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叶绿体 (光合作用场所)。
- 单层膜: 内质网 (蛋白质合成和加工)、高尔基体 (加工、分类、包装)、溶酶体 (分解衰老细胞器)、液泡 (储存水分、色素)、核糖体 (无膜,蛋白质合成场所)。
- 细胞核
- 功能: 遗传信息库,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 结构: 核膜、核仁、染色质 (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 细胞壁
- 植物细胞: 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
- 真菌细胞: 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 原核细胞: 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 自由扩散: 顺浓度梯度,不需载体和能量 (如 O₂, CO₂, 甘油, 乙醇, 苯)。
- 协助扩散: 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能量 (如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 主动运输: 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如 K⁺进入神经细胞,小肠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
- 其他方式
- 胞吞: 大分子物质 (如抗体、病原体)。
- 胞吐: 大分子物质 (如分泌蛋白)。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 酶
- 本质: 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 特性: 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温度、pH、底物浓度、酶浓度。
- ATP (三磷酸腺苷)
- 结构: 腺苷 + 三个磷酸基团。
- 功能: 直接能源物质,末端磷酸键水解释放能量。
-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 ⇌ ADP + Pi + 能量,此过程时刻发生,伴随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
- 细胞呼吸
- 场所: 主要是线粒体。
- 过程:
-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葡萄糖 → 丙酮酸 + [H] + 少量 ATP。
- 第二阶段 (线粒体基质): 丙酮酸 + H₂O → CO₂ + [H] + 少量 ATP。
- 第三阶段 (线粒体内膜): [H] + O₂ → H₂O + 大量 ATP。
- 总反应式: C₆H₁₂O₆ + 6O₂ → 6CO₂ + 6H₂O + 能量。
- 光合作用
- 场所: 叶绿体。
- 过程:
- 光反应 (类囊体膜):
- 条件:光、水。
- 过程:水的光解 (O₂释放)、ATP的合成、[H]的形成。
- 暗反应 (叶绿体基质):
- 条件:[H]、ATP、CO₂。
- 过程:CO₂的固定 (C₅ + CO₂ → 2C₃)、C₃的还原 (C₃ → (CH₂O))。
- 光反应 (类囊体膜):
- 总反应式: CO₂ + H₂O → (CH₂O) + O₂ (光能)。
细胞的生命历程
- 细胞的增殖
- 方式: 有丝分裂 (真核生物主要方式)、无丝分裂 (如蛙的红细胞)。
- 有丝分裂过程: 间期 (DNA复制) → 前期 → 中期 (观察染色体最佳时期) → 后期 → 末期。
- 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 细胞分化: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 细胞衰老: 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征:水分减少、酶活性降低、色素积累、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等。
- 细胞凋亡: 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
- 细胞癌变
- 特征: 无限增殖、形态结构改变、表面糖蛋白减少 (易扩散和转移)。
- 原因: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必修2:遗传与进化
中心主题:生命的延续和生物的进化
一级分支:
- 遗传的细胞基础
- 遗传的基本规律
- 遗传的分子基础
- 生物的进化
遗传的细胞基础
-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 减数分裂: 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细胞分裂方式。
- 结果: 成熟的生殖细胞 (配子) 中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 过程: 染色体复制一次 →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 受精作用: 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意义:维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至关重要。
遗传的基本规律
-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 基因的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生殖细胞 (配子) 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研究一对相对性状)
-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研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
- 伴性遗传
- 概念: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方式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 类型: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如红绿色盲、血友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
- 特点: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伴X隐性);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伴X显性);具有交叉遗传现象 (伴X隐性)。
遗传的分子基础
-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证据: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 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
- 结构: 双螺旋结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 G-C。
- 复制: 时间:细胞分裂的间期,过程:解旋 → 合成子链 → 形成子代DNA,特点:半保留复制。
- 基因的表达
- 转录: 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
- 翻译: 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
-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 中心法则: DNA → DNA (复制),DNA → RNA (转录),RNA → 蛋白质 (翻译),RNA → DNA (逆转录),RNA → RNA (如RNA病毒)。
- 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 直接途径:基因 → 蛋白质 → 性状。
- 间接途径:基因 → 酶 → 细胞代谢 → 性状。
生物的进化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物种形成: 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导致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
- 共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 生物多样性: 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必修3:稳态与环境
中心主题:生命活动的调节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级分支:
-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 植物的激素调节
- 种群和群落
- 生态系统
- 生态环境的保护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内环境: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 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 神经调节
- 基本方式: 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电信号 (神经冲动),形式:局部电流。
-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突触,信号转换:电信号 → 化学信号 → 电信号,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体液调节
- 主要方式: 激素调节,调节中枢:下丘脑。
- 主要激素及其功能:
- 甲状腺激素: 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 胰岛素 (胰岛B细胞): 降低血糖浓度。
- 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 升高血糖浓度。
- 肾上腺素: 升高血糖,加快心跳。
-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 区别: 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
- 联系: 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植物的激素调节
- 生长素的发现: 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人的实验。
-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
- 产生部位: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 运输方式: 极性运输 (从形态学上端到下端)。
- 作用特点: 两重性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 实例: 顶端优势 (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
- 其他植物激素: 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种群和群落
- 种群的特征
- 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 空间特征: 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 种群的数量变化
- “J”型增长: 理想条件,无环境阻力。
- “S”型增长: 自然界普遍情况,有环境阻力,存在K值 (环境容纳量)。
- 群落的结构
- 垂直结构: 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如森林)。
- 水平结构: 由于地形、光照、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种群。
- 群落的演替
- 初生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生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 次生演替: 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的结构
- 组成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 营养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 生态系统的功能
- 能量流动:
-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传递效率约10%-20%)。
- 研究意义: 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 物质循环:
- 实例: 碳循环 (CO₂形式)、氮循环。
- 特点: 全球性、循环性。
- 信息传递:
- 种类: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 作用: 决定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 能量流动: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 原因: 自我调节能力。
- 类型: 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恢复力稳定性 (恢复原状)。
生态环境的保护
-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潜在价值、间接价值 (生态功能)、直接价值。
-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 (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加强法制和管理、利用生物技术保护。
第二部分:选修模块思维导图框架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 核心:动手操作,理解原理
- 主要模块:
- 微生物的利用: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酵母菌、醋酸菌);腐乳的制作 (毛霉);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接种)。
- 酶的应用: 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
-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 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凝胶色谱法、电泳法);PCR技术扩增DNA片段。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 核心:前沿科技,基因工程为核心
- 主要模块:
- 基因工程: 基本工具 (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基本步骤 (“四步曲”);应用。
- 细胞工程: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动物细胞培养与核移植技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胚胎工程: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分割。
-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生物武器;试管婴儿、克隆人等伦理问题。
如何有效使用思维导图学习生物
- 构建框架: 先看目录,用思维导图软件或纸笔构建出整个章节的知识框架。
- 填充细节: 在学习具体内容时,将知识点填充到框架的相应位置,并使用关键词、箭头、符号等简化信息。
- 联系对比: 在导图上用不同颜色或虚线连接相关的知识点,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对比,不同激素的功能对比等。
- 定期回顾: 每周或每章结束后,合上书本,看着导图尝试复述所有知识点,查漏补缺。
- 化繁为简: 对于复杂的生理过程 (如神经冲动的传导、光合作用过程),用导图一步步分解,理清每一步的参与者、地点、条件和结果。
希望这份详尽的思维导图框架能成为你学习苏教版生物的得力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