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触及了认知科学、哲学和神经科学的核心,没有语言的思维”,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

答案是肯定的,人类确实存在没有语言的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强大工具,但它并非思维的唯一形式,在语言出现之前,在语言无法表达的领域,甚至在日常思考的瞬间,我们都依赖于非语言的思维模式。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没有语言的思维”形式:
前语言思维
这是在婴儿和幼儿身上最典型的形式,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他们如何理解世界?
- 感知与感觉: 婴儿通过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来体验和认识世界,一个饿了的孩子会哭,不是因为他在心里默念“我饿了,需要食物”,而是因为他的身体发出了一种强烈的、直接的“不适”信号,这种信号驱动着他寻求解决方案,这是一种纯粹的、基于身体状态的思维。
- 模式识别: 婴儿能很快识别出照顾者的面孔、声音,以及日常活动的规律(比如喂奶时间、睡觉时间),这种识别是快速的、直觉性的,不依赖于语言标签。
- 空间关系: 婴儿能理解“物体恒存性”(即看不见的东西依然存在),并开始探索空间,比如把东西从容器里拿出来放进去,这种对物理空间的理解,是一种空间思维,先于语言。
形象思维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非语言思维,尤其在艺术创作、设计和日常解决问题时。
- 视觉想象: 当你回忆童年时老家的样子,或者构思一个房间的布局时,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生动的图像,而不是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首先在脑海中构建的是三维的模型和光影效果。
- 心理图像: 运动员在比赛前会进行“可视化训练”,在脑海中反复演练成功的动作,这种在想象中“预演”的过程,就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形象思维。
情感与直觉思维
情感本身是一种强大的信息处理系统,它能快速做出判断,而无需语言分析。
- “直觉”或“第六感”: 当你第一次见到某人,可能会立刻产生一种“信任”或“警惕”的感觉,但你可能说不出具体原因,这是因为你的大脑在极短时间内,通过微表情、语气、肢体语言等无数非语言线索,进行了一次快速、复杂的计算,并给出了一个情感化的结论,这个过程是快速的、整体的,而非线性的、逻辑的。
- 共情: 当你看到别人哭泣,你感受到的悲伤,是一种直接的情感共鸣,而不是通过“哦,他在哭,悲伤的定义是……”这样的语言逻辑来理解的。
空间与动觉思维
这种思维处理的是物体、空间和身体运动的关系。
- 开车或骑自行车: 当你熟练地驾驶时,你的操作是基于对车辆位置、速度和周围环境的直觉感知,是一种“车感”或“路感”,你不需要在心里默念:“现在左转,打方向盘30度,同时轻踩刹车。”所有操作都内化为一种身体记忆和空间感知。
- 外科医生或工匠: 他们在进行精细操作时,手和眼的高度协调,依赖于一种长期的肌肉记忆和空间判断,这远比语言描述要高效和准确。
动物思维
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知道动物的内心世界,但从行为上可以推断,它们拥有复杂的思维,而这种思维几乎完全是前语言和形象化的。
- 黑猩猩的工具使用: 黑猩猩会寻找合适的树枝,去掉叶子,用来从白蚁穴中钓取白蚁,这个过程包含了目标导向、问题解决、工具选择和改造,但完全没有语言参与。
- 鸟类的导航: 候鸟进行长距离迁徙,依靠的是对地球磁场、太阳位置、星座和地形的综合感知,这是一种令人惊叹的空间导航能力。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这个问题也引出了一个著名的语言学和心理学假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它有两种版本:
- 强版本(语言决定论): 认为语言决定了思维,我们只能思考我们语言中已经存在的概念,如果一种语言没有某个词,那么说这种语言的人就无法理解或思考这个概念,这个版本基本被学界否定了。
- 弱版本(语言相对论): 认为语言影响思维,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知框架”或“滤镜”,它会影响我们注意什么、记忆什么以及如何组织思想,一些语言对颜色的分类与英语不同,说这些语言的人可能在分辨和记忆颜色时存在细微差异。
现代科学普遍接受“弱版本”,语言不是思维的牢笼,而是一副眼镜,戴上这副眼镜,你能更清晰地看到某些东西,但你的视野(思维能力)远不止于此。
没有语言的思维是真实、普遍且至关重要的,它构成了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石。
-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放大器”,它让我们能够精确地表达复杂的思想、进行抽象推理、构建庞大的知识体系,并将思想传承给下一代,没有语言,科学、哲学和法律等复杂社会体系将无法建立。
- 非语言思维是思维的“内核”和“引擎”,它处理着我们与世界的直接互动——感知、情感、直觉和身体经验,它是创造力的源泉,也是我们做出快速判断的基础。
一个健康的思维,是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协同工作的结果,我们既需要语言的逻辑和精确,也需要直觉的形象和情感的深度,两者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