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理科知识体系总览
理科学习的核心在于 “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建立模型、解决问题”,这三门学科各有侧重:

- 物理: 研究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的基本规律,侧重于建模和数学计算。
- 化学: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侧重于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和宏观现象的联系。
- 生物: 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侧重于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以及进化与生态的观点。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高中物理
-
第一部分:力学
- 运动学
- 核心概念: 质点、参考系、时刻与时间、位移与路程
- 描述运动的物理量:
- 速度 (v = Δx/Δt):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 加速度 (a = Δv/Δt):定义、方向、意义
- 运动规律:
- 匀速直线运动:x = vt
- 匀变速直线运动:
- 三个基本公式:v = v₀ + at, x = v₀t + ½at², v² - v₀² = 2ax
- 推论:Δx = aT² (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
- 自由落体运动与竖直上抛运动 (特例)
- 图像法:
- x-t 图:斜率表示速度,截距表示初始位置
- v-t 图:斜率表示加速度,面积表示位移
- 力与牛顿定律
- 力的概念: 定义、三要素、分类 (按性质/效果)
- 常见的力:
- 重力 (G = mg)
- 弹力 (胡克定律 F = kx)
- 摩擦力 (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f = μN)
- 力的合成与分解:
- 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定则
- 正交分解法
- 牛顿运动定律:
-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定律): 惯性概念
- 牛顿第二定律 (F = ma): 核心定律,矢量性,瞬时性
- 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与平衡力的区别
- 应用:
- 共点力平衡 (F合 = 0)
- 超重与失重 (a的方向)
- 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
-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等时性、独立性
- 平抛运动: 水平方向匀速,竖直方向自由落体
- 圆周运动:
- 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向心加速度
- 向心力 (F = mv²/r = mω²r)
- 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
- 万有引力与航天:
- 万有引力定律 (F = Gm₁m₂/r²)
- 天体运动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 三种宇宙速度
- 机械能
- 功: W = Fscosθ (定义、正负、总功)
- 功率: P = W/t = Fvcosθ (平均功率、瞬时功率)
- 动能: Ek = ½mv²
- 重力势能: Ep = mgh (相对性)
- 弹性势能: 与形变量有关
- 动能定理: W合 = ΔEk (过程量)
- 机械能守恒定律: 只有重力/弹力做功时,E总 = Ek + Ep 守恒
- 动量守恒定律
- 冲量: I = FΔt
- 动量: p = mv (矢量性)
- 动量定理: I合 = Δp (过程量)
- 动量守恒定律: 系统合外力为零时,p总 = p₁ + p₂ + ... 守恒
- 应用: 碰撞 (弹性、非弹性)、反冲现象
- 运动学
-
第二部分:电磁学
- 静电场
- 电荷与电荷守恒定律
- 库仑定律: F = kq₁q₂/r²
- 电场:
- 定义、性质 (力的性质、能的性质)
- 电场强度 (E = F/q):定义式、点电荷场强、电场线
- 电势能、电势、电势差 (U = W/q)
- 等势面、匀强电场
- 电容器: C = Q/U,平行板电容器
- 恒定电流
- 核心概念: 电流、电阻、电阻率 (R = ρL/S)
- 欧姆定律: I = U/R (部分电路)
- 串联与并联电路特点
- 电功与电功率: W = UIt, P = UI
- 焦耳定律: Q = I²Rt
- 测量: 电流表、电压表、欧姆表的使用
- 磁场
- 磁场的基本性质: 对放入其中的磁体、电流有力的作用
- 磁感应强度: B = F/IL (定义式)
- 安培定则 (右手螺旋定则)
-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安培力): F = BILsinθ (左手定则)
-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洛伦兹力): f = qvBsinθ (左手定则)
- 电磁感应
- 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磁通量变化
- 楞次定律: 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阻碍引起它的磁通量变化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E = nΔΦ/Δt (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 应用:
- 自感现象 (自感系数L)
- 涡流
- 交变电流
- 产生: 正弦式交流电 (e = Emsinωt)
- 描述: 瞬时值、最大值、有效值、周期、频率、ω
- 变压器: 电压比、电流比 (理想变压器)
- 远距离输电: 降压升压、减少损耗
- 静电场
-
第三部分:选修模块 (以选修3-5为例)
- 波粒二象性
- 光电效应 (爱因斯坦方程:Ek = hν - W₀)
- 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 (德布罗意波)
- 原子结构
- 电子的发现 (汤姆生)
- α粒子散射实验 (卢瑟福) → 核式结构
- 玻尔模型 (能级、跃迁)
- 波尔理论的局限性
- 原子核
- 天然放射现象 (α、β、γ射线)
- 原子核的组成 (质子、中子)
- 核反应方程 (质量数、电荷数守恒)
- 核能:质能方程 (E = mc²)、质量亏损、裂变、聚变
- 波粒二象性
高中化学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高中化学
-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与理论
- 物质分类与变化
- 物质的分类:
- 混合物 vs. 纯净物 (单质、化合物)
- 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
- 分散系:胶体 (丁达尔效应)
-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 vs. 化学变化
-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 物质的分类:
- 化学计量
- 物质的量 (n): 核心物理量
- 摩尔质量 (M): M = m/n
- 气体摩尔体积 (Vm): Vm = V/n (标准状况下 22.4 L/mol)
- 物质的量浓度 (c): c = n/V
- 阿伏加德罗常数 (NA)
- 化学方程式计算
- 物质结构
- 原子结构:
- 原子构成 (质子、中子、电子)
- 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 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 (周期、族、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递变)
-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 离子键 (阴阳离子)
- 共价键 (非金属原子间,σ键、π键)
- 金属键 (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
- 分子间作用力 (范德华力、氢键)
- 原子结构:
- 元素周期律
-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 位-构-性关系: 原子结构 →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 元素性质
- 化学反应与能量
- 反应热: 焓变 (ΔH)
- 热化学方程式: 标注状态、ΔH
- 盖斯定律: 反应热只与始态、终态有关
- 燃烧热、中和热
- 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
-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 化学反应速率: v = Δc/Δt (影响因素: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
- 化学平衡:
- 定义、特征 (逆、等、动、定、变)
- 平衡常数 (K) 及其意义
- 平衡移动原理 (勒夏特列原理):改变条件 → 平衡移动
-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 物质分类与变化
-
第二部分:无机化学
- 金属及其化合物
- 钠及其化合物: Na₂O, Na₂O₂, NaOH, Na₂CO₃, NaHCO₃
- 铝及其化合物: Al₂O₃, Al(OH)₃ (两性)
- 铁及其化合物: Fe, FeO, Fe₂O₃, Fe₃O₄, Fe(OH)₂, Fe(OH)₃, Fe²⁺, Fe³⁺ 的转化与检验
- 铜及其化合物: CuO, Cu(OH)₂, CuSO₄
-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 氯及其化合物: Cl₂, HCl, HClO, 漂白粉
- 硫及其化合物: S, H₂S, SO₂, SO₃, H₂SO₄ (浓、稀性质)
- 氮及其化合物: N₂, NH₃, 铵盐, NO, NO₂, HNO₃ (浓、稀性质)
- 硅及其化合物: Si, SiO₂, H₂SiO₃, 硅酸盐 (水泥、玻璃、陶瓷)
- 金属及其化合物
-
第三部分:有机化学
- 基本概念
- 烃: 只含C、H的化合物
- 官能团: 决定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如 -OH, -CHO, -COOH)
- 同系物、同分异构体
- 烃类
- 烷烃: 饱和、单键、通式 CnH2n+2 (如甲烷)
- 烯烃: 含C=C、通式 CnH2n (如乙烯)
- 炔烃: 含C≡C、通式 CnH2n-2 (如乙炔)
- 芳香烃: 含苯环 (如苯、甲苯)
- 烃的衍生物
- 卤代烃: R-X (水解、消去反应)
- 醇: R-OH (羟基,如乙醇)
- 酚: Ar-OH (羟基连在苯环上,如苯酚)
- 醛: R-CHO (醛基,如乙醛)
- 羧酸: R-COOH (羧基,如乙酸)
- 酯: RCOOR' (水解反应)
- 反应类型
- 取代反应: 卤代、硝化、酯化、水解
- 加成反应: 与H₂、X₂、H₂O (烯、炔、苯)
- 消去反应: 醇、卤代烃
- 氧化反应: 燃烧、醇→醛→酸、醛的银镜反应
- 还原反应: 不饱和烃→饱和烃
- 聚合反应: 加聚、缩聚
-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 糖类: 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
- 油脂: 油脂的氢化、水解
- 蛋白质: 氨基酸、盐析、变性、颜色反应
- 基本概念
-
第四部分:化学实验
- 基本操作
- 仪器使用: 容量瓶、滴定管、分液漏斗等
- 分离提纯: 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分液、渗析
- 物质的检验
- 常见离子检验: H⁺, OH⁻, Cl⁻, SO₄²⁻, CO₃²⁻, Fe³⁺, NH₄⁺ 等
- 常见气体检验: O₂, H₂, CO₂, NH₃, Cl₂, SO₂ 等
- 气体的制备与净化
- 常见气体装置: 固固加热、固液不加热
- 净化顺序: 先除杂,后干燥
- 收集方法: 排水法、向上/向下排空气法
- 基本操作
高中生物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高中生物
-
第一部分:分子与细胞
- 细胞的分子组成
- 组成元素: 最基本元素C,基本元素C、H、O、N,主要元素
- 化合物:
- 无机物: 水 (功能)、无机盐 (功能)
- 有机物:
- 糖类: 主要能源物质 (单糖、二糖、多糖)
- 脂质: 储能物质、结构物质 (脂肪、磷脂、固醇)
- 蛋白质: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结构、功能)
- 基本单位:氨基酸 (约20种,必需/非必需)
- 结构多样性 → 功能多样性
- 核酸: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DNA、RNA)
基本单位:核苷酸 (含C、H、O、N、P)
- 细胞的基本结构
- 细胞膜:
- 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
- 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 细胞器:
- 有膜: 线粒体 (有氧呼吸)、叶绿体 (光合作用)、内质网 (蛋白质加工、脂质合成)、高尔基体 (加工、分泌、细胞壁形成)、溶酶体 (水解酶)、液泡 (植物)
- 无膜: 核糖体 (蛋白质合成中心)、中心体 (有丝分裂)
- 细胞核:
- 结构:核膜、核仁、染色质/染色体
- 功能:遗传信息库,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 细胞膜:
-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 自由扩散: 顺浓度梯度 (如O₂, CO₂)
- 协助扩散: 顺浓度梯度,需载体蛋白 (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 主动运输: 逆浓度梯度,需载体蛋白和能量 (如K⁺进入神经细胞)
- 胞吞/胞吐: 大分子物质 (如蛋白质、病菌)
-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 酶:
- 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 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 ATP:
- 结构:腺苷三磷酸
- 功能:直接能源物质 (ATP ⇌ ADP + Pi + 能量)
- 细胞呼吸:
- 场所: 主要在线粒体
- 过程:
-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葡萄糖 → 丙酮酸 + [H] + 少量ATP
- 第二、三阶段 (线粒体):丙酮酸 + [H] + O₂ → CO₂ + H₂O + 大量ATP
- 总反应式: C₆H₁₂O₆ + 6O₂ → 6CO₂ + 6H₂O + 能量
- 光合作用:
- 场所: 叶绿体
- 过程:
- 光反应 (类囊体膜): 光能 → ATP、[H] (活跃化学能),O₂是副产品
- 暗反应 (叶绿体基质): CO₂ → (CH₂O) (糖类等有机物),消耗ATP和[H]
- 总反应式: CO₂ + H₂O → (CH₂O) + O₂ (光能)
- 酶:
- 细胞的生命历程
- 细胞的增殖: 细胞周期 (分裂间期、分裂期)、有丝分裂 (过程、意义)
- 细胞的分化: 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产生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 细胞的衰老、凋亡和癌变:
- 衰老:特征、原因
- 凋亡: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
- 癌变:特征、致癌因子
- 细胞的分子组成
-
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
- 遗传的细胞基础
-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 减数分裂: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形成4个精细胞/1个卵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 意义: 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维持生物体前后代染色体数目恒定,为生物变异提供了可能。
-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 遗传的基本规律
-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 基因的分离定律: 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
-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 伴性遗传:
- 概念: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
- 常见类型:伴X隐性遗传 (如红绿色盲)、伴X显性遗传、伴Y遗传。
-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 遗传的分子基础
-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 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
- 结构:双螺旋结构 (沃森和克里克)
- 复制:半保留复制,模板是DNA的两条链。
- 基因的表达:
- 转录: DNA → mRNA (在细胞核中)
- 翻译: mRNA → 蛋白质 (在核糖体上)
-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 中心法则:DNA → DNA (复制), DNA → RNA (转录), RNA → 蛋白质 (翻译)
-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
- 生物的进化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 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 遗传的细胞基础
-
第三部分:稳态与环境
-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内环境: 细胞外液 (血浆、组织液、淋巴)
- 稳态: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 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 神经调节:
- 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信号 (神经冲动)
-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电信号 → 化学信号 → 电信号)
- 体液调节:
- 主要方式:激素调节
- 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等)
- 特点:作用缓慢、广泛、持久
- 免疫调节:
-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二道防线 (皮肤、黏膜、吞噬细胞)
- 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 体液免疫: B细胞 → 浆细胞 → 抗体
- 细胞免疫: T细胞 → 效应T细胞 → 靶细胞
- 神经调节:
- 植物的激素调节
-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具有顶端优势、向光性等特性。
-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两重性 (低促进,高抑制)
- 其他植物激素: 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
- 种群和群落
- 种群的特征:
- 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 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 种群的数量变化: “J”型曲线、“S”型曲线
- 群落的结构:
- 垂直结构 (分层现象)
- 水平结构 (镶嵌分布)
- 群落的演替: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 种群的特征:
- 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的结构:
- 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 生态系统的功能:
- 物质循环: 碳循环 (关键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 能量流动: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0%-20%定律)
- 信息传递: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 生态系统的结构:
-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如何使用这份思维导图
- 打印出来: 将此框架打印成A3或A2的大图纸,方便书写和扩展。
- 填充细节: 以每个二级标题(如“运动学”、“力的合成与分解”)为一个中心,用不同颜色的笔写下具体的知识点、公式、定义、实验现象和易错点。
- 建立联系: 在不同分支之间用箭头或虚线画出联系,物理中的“功”与“能”的联系,化学中“元素周期律”与“物质结构”的联系,生物中“基因”与“蛋白质”的联系。
- 复习与回顾: 每次复习时,看着这张图,尝试复述出每个分支下的具体内容,这比单纯看书更高效,能帮你快速查漏补缺。
- 个性化改造: 这只是一个框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增加自己的口诀、解题技巧、典型例题等,让它成为你独一无二的“理科宝典”。
希望这份详细的思维导图框架能帮助你更好地构建高中理科的知识体系,祝你学习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