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优美且深刻的比喻。“思维之马”这个说法,源自一行禅师的《与自己和解》,它形象地描绘了我们内心思想活动的本质和特点。

让我们来深入解读一下这个比喻:
“思维之马”的意象
想象一下,你的内心有一片广阔的草原,你就是那个牧马人,而在你的草原上,奔跑着成千上万匹“思维之马”,每一匹马都代表一个念头、一个想法、一个记忆、一个计划或一个情绪。
这些马各不相同:
- 有些是温顺、优雅的良驹,它们代表着美好的回忆、感恩的想法、充满希望的计划,骑上它们,你感到愉悦、平静和充满力量。
- 有些是桀骜不驯的野马,它们代表着恐惧、焦虑、愤怒、嫉妒和怨恨,它们会突然脱缰,疯狂奔跑,让你感到精疲力竭、痛苦不堪。
- 有些是疲惫的老马,它们代表着重复的、消极的、钻牛角尖的想法。
- 有些是好奇的小马驹,它们代表着好奇心、创造力和新的可能性。
我们与“思维之马”的关系
这个比喻的核心,在于我们(牧马人)与这些马(念头)之间的关系,它揭示了几个关键点:
你不是马,你是牧马人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常常会误以为“我就是我的想法”,当我们产生一个愤怒的念头时,我们就会说“我很愤怒”;当我们产生一个怀疑的念头时,我们就会说“我很没用”。
但“思维之马”的比喻告诉我们:念头只是念头,它不是你。 你是那个观察者,是那个骑手,你可以看着念头来来去去,但你不必被它带走,你有能力选择骑上哪一匹马,以及是否要跟着它狂奔。
念头会自动生起,我们无法阻止马奔跑
在草原上,马儿们会自己跑来跑去,你无法阻止它们产生念头,同样,在我们的脑海里,各种念头也会不断地自动生起,这是大脑的自然运作方式,试图“停止思考”就像试图让草原上的马全部静止不动,是徒劳且痛苦的。
关键不在于阻止念头,而在于如何与念头相处。
我们可以选择骑上哪一匹马
当一匹“野马”(比如一个让你焦虑的念头)出现时,你有两种选择:
- 骑上它,与它共舞。 你开始思考“万一……怎么办?”,反复咀嚼那个让你痛苦的场景,结果就是,这匹野马带着你跑遍整个草原,让你筋疲力尽,内心充满混乱。
- 只是看着它,不骑它。 你在心里对自己说:“哦,一匹焦虑的野马跑过来了。” 你认出了它,但不与之纠缠,你把注意力拉回到当下,比如你的呼吸、你正在做的事情,这匹马可能会在旁边转悠一会儿,然后自己跑开,草原恢复了平静。
如何做一名智慧的牧马人?
理解了这个比喻,我们就可以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更智慧的牧马人:
-
觉察:
- 练习: 每天花几分钟静坐或冥想,闭上眼睛,观察你脑海中闪过的念头,就像坐在山顶上,看着山谷里来来往往的云朵,或者看着草原上跑来跑去的马群,不要评判,只是观察。
- 在生活中: 当强烈的情绪或念头出现时,先暂停一下,深呼吸,问自己:“哦,现在哪一匹马跑过来了?它是恐惧马?愤怒马?还是感恩马?”
-
不评判:
- 练习: 不要给念头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一个念头本身没有好坏,它只是一个能量,评判只会让你对某些马产生恐惧或贪恋,从而失去客观。
- 在生活中: 当一个“坏”念头出现时,不要自责:“我怎么这么糟糕,会这么想?” 只需承认它的存在。
-
选择与引导:
- 练习: 当你发现自己在骑一匹“野马”时,有意识地把注意力拉回到你的呼吸、身体感觉或周围环境中,这是你主动“下马”并选择“良驹”的过程。
- 在生活中: 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了对过去的悔恨(骑着一匹“懊悔马”),有意识地转念,去想一件值得感恩的事(骑上“感恩马”),这不是压抑,而是主动选择。
-
温柔与耐心:
- 练习: 成为牧马人是一个需要练习的技能,你不可能一天之内就驯服所有的野马,当你不小心又骑了上去,不要责备自己,只需温柔地觉察到这一点,然后再次选择下来。
- 在生活中: 对自己保持耐心和慈悲,改变思维习惯需要时间,每一次你成功地从负面念头中“下马”,都是一次巨大的胜利。
“思维之马”这个比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来理解和管理自己的内心世界,它告诉我们:
你不是你的思想,你是你思想的观察者和主人。
学会与你的“思维之马”和谐共处,不是要消灭野马,而是要成为一个清醒、从容、有智慧的牧马人,既能欣赏良驹带来的风景,也能在野马奔来时,稳稳地站在原地,不被它卷走,这便是通往内心平静与自由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