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AI时代,大学生创新思维如何突破培养瓶颈?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困境与路径探索

**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下,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思维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仍面临着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评价体系的单一、创新氛围的缺失以及学生自身局限等多重困境,本文旨在深入分析这些困境的成因,并从教育理念革新、课程体系重构、评价机制完善、校园文化营造以及学生自我提升等多个维度,系统性地探索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路径,以期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AI时代,大学生创新思维如何突破培养瓶颈?-图1

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特征日益凸显,创新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杰出代表,是创新人力资源的源泉,其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之一,审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尽管各高校都在大力倡导创新创业教育,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成效与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期望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标准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相对滞后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批判性、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深入剖析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现实困境,并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破解之道,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现实困境

当前,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一) 传统教育模式的惯性束缚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深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学过程强调知识的单向灌输和标准化答案的掌握,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和记忆来应对考试,这种模式虽然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但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索性,导致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质疑权威和提出问题的勇气与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被长期“搁置”。

(二) 单一化的评价体系导向

现行的学生评价体系大多以期末考试成绩、课程论文、标准化测试为主要依据,评价标准单一,侧重于对已有知识的复述和再现,这种“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异化为追求高分,而非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学生在选择课题、进行探索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如何“安全”地完成作业以获得好成绩,而倾向于选择那些有标准答案、风险较低的领域,对于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创性研究则望而却步,评价体系的单一化,从源头上扼杀了学生探索未知、挑战权威的创新动力。

(三) 创新实践氛围的普遍缺失

虽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已深入人心,但真正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氛围尚未完全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融合平台不足,学生难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火花,限制了其知识结构的广度和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活动往往与功利性目标挂钩,如获取学分、竞赛获奖、保研加分等,而非源于内在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更为关键的是,对于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失败,缺乏足够的宽容度和支持体系,使得学生在尝试创新时顾虑重重,不敢“试错”,从而错失了从失败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四) 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局限

除了外部环境因素,大学生自身在创新思维方面也存在一些局限,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对专业领域之外的学科知识涉猎不深,难以形成多学科视角的交叉融合,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弱,习惯于全盘接受权威观点,缺乏对信息进行甄别、分析和批判的能力,问题意识不强,往往满足于解决教师提出的“已知问题”,而很少主动去发现和定义“未知问题”,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心理韧性不足,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持之以恒、攻坚克难的毅力。

破解困境: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路径探索

针对上述困境,应从系统层面进行改革,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体系。

(一) 革新教育理念,回归学生主体地位

高校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应大力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式学习(PBL)、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等,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自由讨论、积极辩论,营造一个开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充分激发。

(二) 重构课程体系,搭建交叉融合平台

打破学科壁垒,构建“通识+专业+创新”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强化通识教育,开设哲学、逻辑学、艺术、历史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改革专业课程,减少灌输性内容,增加前沿性、研讨性和实践性课程,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积极搭建跨学科平台,鼓励学生辅修第二学位、参与跨学科团队项目,通过不同学科知识的碰撞与融合,催生新的思想火花。

(三) 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建立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应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成果,更要关注其在创新过程中的思考、探索、协作和成长,评价方式应多样化,采用作品集、项目报告、口头答辩、创新竞赛、实践成果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定,引入“增值评价”理念,即关注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对创新尝试中的失败给予理解和鼓励,让学生敢于冒险、勇于探索,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创新动力。

(四) 营造创新文化,提供全方位支持

高校应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通过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创新沙龙、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和创新氛围,加大对创新实践平台的投入,建设开放共享的实验室、创客空间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和资金支持,应建立完善的导师制度,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行业专家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其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五) 强化自我提升,锤炼创新思维品质

学生自身也应成为创新思维培养的积极行动者,要培养广泛而浓厚的兴趣,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这是创新的起点,要主动学习跨学科知识,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要刻意练习批判性思维,对任何信息都保持审慎态度,多问“为什么”,要勇于投身实践,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创新思维真正内化为一种思维习惯和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教师、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形成合力,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必须正视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教育改革,通过革新教育理念、重构课程体系、完善评价机制、营造创新文化并引导学生自我提升,我们才能真正打破束缚,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茁壮成长提供一片沃土,从而培养出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5-09-11(02). [2] 林崇德. 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 [3] 钟秉林.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 2025(Z1): 4-7. [4] 王战军. 论大学创新文化及其建设路径[J]. 高等教育研究, 2025, 40(5): 1-8. [5] 刘献君. 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11): 4-8. [6] Sternberg, R. J. (2003). A systems model of creativity. In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513-53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Westview Press.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