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新课改下,二年级学生思维特点有哪些新变化?

二年级(7-8岁)的孩子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期,他们的思维正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初步的逻辑抽象思维过渡,这个阶段的思维特点非常鲜明,既有幼儿期的痕迹,又展现出小学低年级的新特征。

新课改下,二年级学生思维特点有哪些新变化?-图1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可以概括为:形象思维占主导,逻辑思维正在萌芽,思维活动具有明显的具体性和情境性。

下面我们从几个核心方面来展开说明:

核心思维特点

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抽象思维开始萌芽

这是二年级学生最核心的思维特点。

  • 具体形象思维(依赖实物和图像):

    • “看得见,摸得着”才可信: 他们理解事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的、直观的支撑,教他们“5+3=8”,用5个苹果和3个苹果摆在一起,他们很容易理解,但如果直接问“5+3等于几?”,他们可能需要掰手指或者在脑子里想象苹果的样子。
    • 需要情境和故事: 他们对抽象的、脱离生活情境的知识理解困难,一个关于“分享”的道德故事,比直接说“要懂得分享”更能让他们明白道理,数学应用题如果配上图画,他们会做得更好。
    • 思维过程离不开具体动作: 他们常常通过动手操作来帮助思考,做手工、搭积木、分糖果等活动,能极大地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 逻辑抽象思维(初步发展):

    • 开始理解简单关系: 他们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分类、比较和排序,能按大小、颜色给积木分类;能比较“5比3多2”。
    • 开始掌握一些概念: 他们开始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如“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等,并能举例说明,但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不够精确。
    • 推理能力有限: 他们可以进行简单的、直接的推理(前提:所有鸟都会飞;麻雀是鸟;麻雀会飞),但进行间接、复杂的推理还很困难。

思维的“自我中心”依然存在,但开始转变

  • 依然难以多角度思考: 他们看问题常常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难理解别人的观点和感受,自己心爱的玩具被弄坏了,会认为对方是故意的,很难考虑到对方可能是不小心的。
  • 开始能换位思考: 这是二年级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在成人的引导和同伴交往中,他们开始学习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这是“去自我中心化”的关键一步。

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有待提高

  • 思维速度较慢: 由于需要依赖具体形象,他们的思考速度相对较慢,需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反应和组织语言,不要催促。
  • 思维不够灵活: 他们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习惯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一道数学题,老师教了一种解法,他们可能会固守这种方法,即使有更简单的方法也想不到,需要通过一题多解、游戏等方式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初步发展

  • 好奇心强,爱问“为什么”: 这是思维深刻性发展的表现,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开始不满足于表面的答案,会追问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是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的绝佳时机。
  • 批判性思维萌芽: 他们开始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不再完全盲从老师和家长,老师说的某个知识点,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质疑,这种“较真”是独立思考的萌芽,应得到鼓励和正确引导。

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思维特点 在学习中的表现 在生活中的表现
具体形象思维 - 喜欢看图画书、绘本。
- 数学需要借助小棒、计数器等学具。
- 语文学习喜欢听故事、角色扮演。
- 科学课对实验、观察最感兴趣。
- 喜欢玩角色扮演游戏(过家家、医生病人)。
- 玩具是他们的“语言”,通过玩具表达想法。
- 喜欢动手做手工、画画。
- 记忆路线或事物时,会依赖标志性建筑或图像。
逻辑思维萌芽 - 能理解“因为.....”的简单因果关系。
- 开始掌握“上、下、左、右”等方位概念。
- 能按步骤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如按说明书拼装)。
- 会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我之所以打他,是因为他先抢我玩具”)。
- 能理解简单的游戏规则,并遵守。
- 开始能规划简单的活动,我们先去公园,再去吃冰淇淋”。
自我中心与转变 - 小组合作时,可能只考虑自己的任务,不太配合他人。
- 老师提问时,总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唯一正确的。
- 和小朋友吵架时,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是对方的错。
- 分享玩具时,可能会比较吝啬,很难理解对方也想玩的心情。
- 开始会关心同学,比如看到同学哭了会去安慰。
好奇与提问 - 课堂上会不断提问,有时会打断老师。
- 对课本外的知识充满兴趣,喜欢听老师讲“题外话”。
- 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
- 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并追问“为什么你要这样做?”。

给家长和老师的建议

了解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们就能更好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1. 多提供具体、直观的材料:

    • 教学上: 多使用图片、实物、模型、教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教“分数”,可以分蛋糕、分披萨。
    • 生活中: 鼓励孩子多动手,做家务、做实验、玩积木,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习和思考。
  2. 引导语言,促进逻辑表达:

    • 多和孩子进行“为什么”和“怎么样”的对话,鼓励他们把思考过程说出来。
    • 教他们使用“......”、“因为.....”等连接词,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表达逻辑。
  3. 鼓励提问,保护好奇心:

    • 当孩子问“为什么”时,即使问题很幼稚,也要认真对待,和他们一起寻找答案,可以说:“这个问题真棒!我们一起查一查吧!”
    • 可以多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大自然,开阔眼界,激发新的问题。
  4. 设计游戏和活动,锻炼思维灵活性:

    • 玩“词语接龙”、“猜谜语”、“找不同”等游戏,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 鼓励孩子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比如用不同积木搭出同样的形状。
  5. 耐心倾听,接纳不同意见:

    • 当孩子提出不同看法时,不要急于否定,先倾听他们的理由,这能保护他们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 在处理孩子间的矛盾时,引导他们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学习换位思考。
  6. 创造合作机会,学习团队协作:

    • 在家庭中,可以安排一些需要全家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 在学校,多组织小组活动,让孩子在合作中学会沟通、分享和尊重他人。

二年级是一个孩子思维从“具象”走向“抽象”的黄金过渡期。 家长和老师如果能顺应他们的思维特点,提供恰当的脚手架(支持),就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搭建思维的阶梯,平稳地迈向更高阶的逻辑思维发展,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也充满惊喜的阶段,值得我们去细心呵护和引导。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