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和语言并非两个独立发展的系统,而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紧密交织、相互作用的,它们的关系经历了从原始、分离到最终整合、统一的过程。

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层面来详细阐述这个理论。
核心观点:思维与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维果茨基认为,要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必须追溯它们的起源,在他看来,思维和语言都源于两个不同的、平行的根源:
- 思维(认知)的根源:源于儿童与周围物理世界的实践互动,孩子通过抓取、摆弄物体来理解物体的属性、空间关系等,这是“智力发展”的起点。
 - 语言的根源:源于儿童与社会环境的社会互动,语言最初是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工具而出现的,用于满足需求、与他人沟通,这是“语言发展”的起点。
 
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大约2岁前),这两条线是分离的。
- 前智力语言:婴儿的哭声、咿呀学语,主要是情绪性的、不指向特定对象的,不是为了表达思想。
 - 前语言思维:婴儿的感知、注意等认知活动,是纯粹的感觉运动,不依赖于词语。
 
转折点大约在2岁左右,当孩子说出第一个有意义的词语时,这两条线开始汇合,进入一个复杂而动态的互动阶段。
思维与语言关系的四个阶段
维果茨基详细描述了从婴儿期到学龄期,思维与语言关系演变的四个关键阶段:
原始的、未分化的阶段
- 时间:出生后几个月。
 - 特点:思维和语言尚未分化,婴儿的“思维”体现在其非语言的行为中(如饥饿时哭闹),而“语言”也只是一些无意义的发声,两者都是一种整体的、未分化的反应。
 
社会性言语与思维平行发展
- 时间:约1-2岁。
 - 特点:思维和语言开始沿着各自的轨道发展,但尚未有效结合。
- 思维:从感知运动思维向直观思维过渡,开始形成对物体和情境的内部心理表征。
 - 语言:开始出现指向性言语(如“抱抱”、“奶奶”),但主要是为了满足 immediate(即时)的生理和社会需求,是“自我中心”的。
 
 
外部言语与内部言语的桥梁
- 时间:约3-7岁,这是维果茨基理论中最关键、最富创见的阶段。
 - 特点:儿童开始使用“私语”(Private Speech / Private Speech),这是儿童自言自语的现象,比如在搭积木时,他们会一边做一边说:“这个要放这里……不对,应该放那边……”
 
维果茨基认为,私语是思维与语言整合的关键机制,它不是“发疯”或“胡言乱语”,而是:
- 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的过渡:最初,私语是出声的、对外的(虽然听众只有自己),但它遵循着内部言语的逻辑,随着发展,它会逐渐变得无声、简缩,最终变成内部的“无声思维”。
 - 思维的工具:儿童通过“说”来“想”,言语帮助他们组织行动、规划步骤、解决问题,它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工具。言语不仅仅是思维的反映,更是思维发展的工具。
 
内部言语的形成与成熟
- 时间:约7岁以后,学龄期。
 - 特点:私语逐渐内化,变成“内部言语”(Inner Speech)。
- 内部言语 vs. 外部言语:
- 外部言语:是为他人交流服务的,需要完整、符合语法、清晰易懂。
 - 内部言语:是为自己思考服务的,是高度浓缩、简略、不完整的,它像一个“速记符号”,只有说话者自己能理解,当你思考“晚饭吃什么”时,你的内部言语可能只是“吃……面……不,还是饭吧”,而不是完整的句子。
 
 - 思维与语言的统一:在这个阶段,思维和语言已经高度融合,我们的大多数思维活动,尤其是高级的、抽象的思维,都是通过内部言语来进行的,语言成为了思维的“骨架”和“载体”。
 
 - 内部言语 vs. 外部言语:
 
核心概念:内部言语
维果茨基对内部言语的论述是其理论的高峰,他强调:
- 语法结构不同:内部言语的语法结构是“压缩”的,它省略了主语、连接词等,只保留核心的语义,它不是外部言语的简单内化,而是一种全新的、为自我服务的语言形式。
 - 指向自我:内部言语的主要功能不是沟通,而是自我调节和思维组织,它帮助我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规划未来、反思过去。
 - 思维的载体:没有内部言语,复杂的、逻辑性的思维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我们进行抽象思考、逻辑推理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对自己说话”。
 
对教育的启示
维果茨基的理论对教育实践,特别是“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提供了直接的指导。
- 鼓励私语:教师不应制止孩子的自言自语,而应认识到这是他们正在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允许并鼓励孩子使用私语,是帮助他们发展自我调节能力和高级思维的有效途径。
 - 语言是学习的工具: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教会学生“用语言来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使用语言来分析问题、表达思路、进行论证。
 - 社会互动的重要性:思维和语言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发展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等,都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高水平的对话能够将外部的社会语言内化为个体的内部思维。
 
维果茨基理论的革命性
- 反对二元论:他彻底打破了“思维是纯粹的认知,语言是纯粹的符号工具”的传统二元对立观。
 - 强调社会文化根源:他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思维、语言)的产生,归因于社会文化互动,特别是语言这一文化工具的内化。
 - 动态发展观:他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模型,展示了思维和语言如何在个体生命历程中从分离走向融合。
 
维果茨基告诉我们:我们不是先有了一个清晰的想法,然后再去找词来表达它,很多时候,我们是通过“说话”(无论是出声还是默念)来“形成”想法的,语言是思维的“脚手架”,思维是语言的“灵魂”,二者共同构成了人类心智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