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AI时代,物质意识何为思维存在新解?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问题,是整个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核心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这几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AI时代,物质意识何为思维存在新解?-图1

我们来分别定义这些概念,然后将它们联系起来。


概念的区分

物质 vs. 意识

这是最经典、最根本的对立,通常被称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

  • 物质

    • 定义: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可以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 特性:存在于意识之外,并且是意识的源泉,山川、河流、桌子、椅子,以及我们的大脑(作为物质器官)。
    • 哲学阵营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 意识

    • 定义:物质世界(特别是人脑)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 特性:具有主观能动性,它不是像镜子一样被动地反映世界,而是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思想、情感、计划、理论、艺术创作等。
    • 哲学阵营唯心主义 认为意识(或精神、观念)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是意识的产物或表现,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简单比喻: 如果把世界比作一幅画:

  • 唯物主义 认为,画布和颜料(物质)是第一位的,画家(意识)用它们创作出了画作。
  • 唯心主义 认为,画家脑海中的构思(意识)是第一位的,画布和颜料只是实现构思的工具和材料。

思维 vs. 存在

这组概念与“物质 vs. 意识”高度相关,几乎是同义词,但在哲学史上,“思维与存在”的表述更为古老和根本。

  • 存在

    • 定义:指一切客观实在的东西的总和,它是一个最广泛、最普遍的哲学范畴
    • 范围:它不仅包括物质的存在(如自然界、社会),也包括精神的存在(如上帝、理念、情感等一切可以被思考的东西),在哲学基本问题中,“存在”通常指客观存在,即物质世界。
  • 思维

    • 定义:指人的意识、精神、理性认识活动等,它是一个主观的、能动的范畴
    • 范围:包括思想、观念、理论、情感、意志等一切精神活动,在哲学基本问题中,“思维”通常指人的主观意识

关系: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的根本问题,所有哲学家都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并由此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核心关系:哲学基本问题

这两组概念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哲学基本问题”上,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

本原问题(谁是第一性?)

这是关于世界的本源或起源的问题。

  • 回答“存在”是第一性的:属于唯物主义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原子)。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等物质微粒。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最高产物。
  • 回答“思维”是第一性的:属于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个人的感觉、经验是世界的基础(如“存在就是被感知”)。
    •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物质世界和人类意识之外,存在一个独立的“客观精神”(如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个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同一性问题(能否认识?)

这是关于世界可知性的问题。

  • 回答“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我们的思维能够认识存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这被称为可知论
  • 回答“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即世界是不可知的,或者我们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这被称为不可知论

一个哲学家对本原问题的回答,决定了他属于哪个阵营;而对同一性问题的回答,则决定了他在这个阵营内的具体立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必然是可知论者。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最系统、最科学的回答:

  1.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独立于意识之外。
    • 意识是物质世界(特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
    • 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2.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 意识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
    • 反映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能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改造世界:意识能够指导实践,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我们根据科学理论建造桥梁、改造盐碱地。
  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无论是自然界(山川河流)还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乃至人的意识(大脑的机能),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不同形态、属性或反映。

总结表格

概念 核心含义 所属阵营/观点
物质 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意识。 唯物主义 认为它是第一性的。
意识 人脑的机能,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唯心主义 认为它是第一性的。
存在 泛指一切实在(客观和主观),在哲学基本问题中多指客观实在(物质)。 唯物主义:存在(物质)决定思维(意识)。
思维 泛指一切精神活动,在哲学基本问题中多指人的主观意识 唯心主义:思维(意识)决定存在(物质)。

这场哲学辩论的核心就是: 是先有“客观世界”(物质/存在),然后它产生了“主观认识”(意识/思维)? 还是先有“主观认识”(意识/思维),然后它创造了或构成了“客观世界”(物质/存在)?

这个问题至今仍在哲学、科学(如神经科学、量子力学)甚至日常生活中引发着深刻的思考和讨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