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清朝举人录取总数到底有多少?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历史问题,但要给出一个精确到个位数的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清朝科举制度复杂,历时268年(1644-1912),官方也从未进行过全国性的、系统性的精确统计。

清朝举人录取总数到底有多少?-图1

我们今天讨论的数字都是历史学家根据各种史料进行估算和推演得出的近似值,不同学者的估算结果会有一些差异,但总体范围是明确的。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释这个问题,并提供一个相对公认的估算范围。

核心结论:估算范围在 40万 至 50万 之间

大多数历史学家和研究者普遍认为,清朝268年间,通过各级乡试(考中者为“举人”)录取的总人数,大致在40万到50万这个区间内。

为什么无法给出精确数字?

  1. 史料散佚:清朝的科举档案浩如烟海,经历了多次战乱(如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和政治运动,大量地方和中央的档案都已散失或损毁。
  2. 统计口径不一:科举制度本身也在不断变化。
    • 名额分配:乡试中举名额(“解额”)在不同时期、不同省份、不同民族(如满、蒙、汉军、旗人等)之间都有不同的配额,并且这些配额会根据政治、经济、人口等因素不断调整。
    • 特殊考试:除了常规的三年一次乡试,还有“恩科”(为庆祝国家大典而额外举行的考试)、“翻译科”(为旗人等设立)、“博学鸿词科”等特殊选拔,这些考试也会产生举人,但统计起来非常复杂。
    • 制度演变:清朝初期的制度与清末(如废除科举前几年)的制度已有很大不同。
  3. 地方上报问题:在古代,统计数据依赖于地方官员的上报,其中可能存在错报、漏报或为了政绩而虚报的情况。

估算的依据和方法

历史学家们是如何得出40万到50万这个估算范围的呢?主要依据以下几种方法:

  1. 按名额累算法:这是最主要的方法,研究者会统计清朝各个时期、各个省份的“中举名额”(解额),然后将这些数字累加起来。

    • 常额:清朝中期,全国每次乡试的常额大约在 1400至1500名 左右,三年一次,那么平均每年产生的举人约为 500人
    • 恩科:清朝一共举办了 112次 恩科,大致相当于增加了约37次常规乡试,这会显著增加总录取人数。
    • 特殊名额:为边远省份(如云南、贵州)、少数民族(如满、蒙)、宗室等设立的特殊名额,加起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 按此推算:如果按平均每年500人计算,268年就是 4万人,这个数字显然太低,因为它没有考虑恩科和特殊名额,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累算出的总数字就在40万到50万的范围内。
  2. 存世举人名录和题名录分析:清代流传下来大量的《乡试录》或《题名录》,记录了每次考试中举者的姓名、籍贯等信息,研究者通过分析这些存世名录,可以反推全国的总体情况,虽然这无法覆盖所有年份和所有省份,但可以作为重要的佐证。

举人与进士的对比

为了更好地理解“举人”这个群体的规模,我们可以将它与更高一级的“进士”做个对比:

  • 进士总数:清朝共录取进士约 11万 人(其中状元、榜眼、探花约1100余人)。
  • 举人:进士比例:大约是 4:15:1 的关系,也就是说,每4到5个举人中,才有1个人能通过会试和殿试成为进士,这个比例也反过来印证了举人总数应该在40万以上。

举人的社会地位与重要性

理解了数量,我们还需要理解“举人”这个身份的含金量:

  • “功名”的顶点:在“学而优则仕”的科举体系中,举人是“功名”的顶端,中了举人,就意味着正式脱离了“民籍”,成为了“士绅”阶层,享有法律和经济特权(如免徭役、免刑讯等)。
  • “官”与“吏”的分水岭:举人是成为“官员”(官)的正式入场券,可以立即被授予县一级的“正印官”(如知县)或低级京官,而未能中举的秀才,则属于“吏”,只能做幕僚、师爷或地方辅助人员,社会地位和前途天差地别。
  • 地方社会的中坚:举人是地方社会的实际领导者,他们或在为官,或在乡里,构成了维持帝国统治和社会运转的精英阶层。

虽然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但清朝268年间共录取了约40万至50万名举人,这是一个被学界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估算范围,这个庞大的精英群体,是支撑起庞大清帝国的社会基石。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