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九下历史思维导图2025最新版更新了吗?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思维导图(核心框架)

中心主题: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动荡、变革与全球化

九下历史思维导图2025最新版更新了吗?-图1


第一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核心线索: 从战争到对峙,再到多极化趋势,世界格局不断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

  • 背景/原因:
    •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 具体原因:
      • 两大军事集团: 三国同盟(德、奥匈、意) vs. 三国协约(英、法、俄)。
      • 导火索: 萨拉热窝事件(斐迪南大公遇刺)。
  • 经过:
    • 开始标志: 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 主要战役: 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一战的转折点)。
    • 结束标志: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 结果与影响:
    • 性质: 帝国主义争霸战争(非正义的)。
    • 影响:
      • 灾难: 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和损失。
      • 政治格局变化: 推翻了俄、德、奥匈、奥斯曼四大帝国,诞生了苏俄等社会主义国家。
      • 战后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和东亚的关系)。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
    • 背景: 一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
    • 经过:
      • 推翻临时政府: 1917年11月(俄历10月),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 建立苏维埃政权: 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苏俄)。
    • 历史意义:
      •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 开创了历史新纪元,为无产阶级革命树立了榜样。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 战时应急措施。
    • 新经济政策 (1921年):
      • 特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 作用: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 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
      • 特点: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 评价: 在特定历史时期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但后来弊端日益显露(严重牺牲农业和轻工业,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构成:
    • 巴黎和会 (1919年):
      • 中心议题: 处置德国。
      • 核心文件:《凡尔赛和约》
      • 重划德国疆土,海外殖民地被瓜分,支付巨额赔款。
      • 影响: 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 华盛顿会议 (1921-1922年):
      • 中心议题: 限制海军军备,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调整列强关系。
      • 核心文件:《九国公约》
      • 名义上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实质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 影响: 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 评价:
    • 暂时调整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 埋下了新的战争祸根(如德国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

  • 背景/原因:
    •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 重要原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矛盾。
    • 直接原因: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 绥靖政策: 英法等国对法西斯侵略的姑息纵容(如慕尼黑阴谋),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
  • 爆发与扩大:
    • 爆发标志: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 初期扩大: 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 最大规模: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 标志: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 意义: 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壮大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坚实基础。
  • 转折与胜利:
    • 欧洲战场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
    • 北非战场转折点: 阿拉曼战役。
    • 太平洋战场转折点: 中途岛海战。
    • 欧洲战场结束: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胜利日 V-E Day)。
    • 世界战争结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 影响:
    • 灾难空前: 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 格局改变: 欧洲传统强国实力衰退,美苏两国实力空前强大,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 国际组织成立: 联合国成立,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冷战与两极格局

  • 冷战政策:
    • 含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 序幕: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 开始标志: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正式开始)。
    • 经济措施: 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稳定西欧,遏制苏联)。
    • 军事措施: 北约成立(NATO)。
  • 两极格局的形成:
    • 苏联的应对:
      • 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 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 军事上:成立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Pact)。
    • 标志: 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冷战中的“热战” (Hot Wars of the Cold War):
    • 朝鲜战争 (1950-1953): 冷战在亚洲的体现。
    • 越南战争 (1955-1975): 美国在冷战中的最大挫折。
  • 两极格局的瓦解:
    • 过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 → 1991年,苏联解体
    • 标志: 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第二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核心线索: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发展、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美国: 发展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善人民生活、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 西欧:
    • 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建立: 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
    • 趋势: 走向联合,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为欧盟)。
  • 日本: 利用美国的扶持、引进先进科技、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改革

  • 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小修小补)、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导致苏联解体)。
  • 东欧的改革: 匈牙利改革(较为成功)、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被苏联镇压)等。
  • 中国的改革开放: 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 亚洲:
    • 印度独立: 1947年,英国“印巴分治”,尼赫鲁和真纳分别成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首任总理。
    • 埃及独立: 1952年纳赛尔领导“七月革命”,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 非洲:
    • “非洲年”: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 最终胜利: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 拉丁美洲:
    • 古巴革命: 卡斯特罗领导,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1999年,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第三单元:现代科技文化与经济全球化

核心线索: 科技革命、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三次科技革命

  • 时间: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
  • 核心: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核心技术)。
  • 标志: 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特点: 技术革命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发展进程高速化。
  • 影响:
    •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 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现代文化与多元化

  • 特点: 呈现出多元化、民族性、时代性并存的特点。
  • 表现:
    • 文学艺术: 现代主义文学(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后现代艺术等。
    • 电影: 好莱坞电影(美国)、欧洲艺术电影等。
    • 音乐: 爵士乐、摇滚乐等流行音乐风靡全球。
    • 体育: 奥林匹克运动的蓬勃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

  • 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根本动力);跨国公司的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的普及。
  • 表现: 国际投资和贸易迅速增长;生产全球化(跨国公司)、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
  • 世界贸易组织 (WTO):
    • 成立:1995年,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宗旨: 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和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 作用: 大大促进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和规范化。
  • 影响与挑战:
    • 积极影响: 有利于商品和资本、技术、人才的国际流动,有利于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
    • 消极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也加剧了某些国家的贫富分化。
    • 应对: 需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如何使用这份导图:

  1. 打印出来: 将此框架打印在一张大纸上。
  2. 填充细节: 在每个分支下,用不同颜色的笔,补充具体的时间、人物、事件、影响等关键信息。
  3. 添加关联: 用箭头或线条连接不同知识点,例如将“凡尔赛体系”与“德国复仇心理”连接,再指向“二战爆发”。
  4. 个性化设计: 可以使用不同的符号、图标(如用⚔️代表战争,用$代表经济)来增强记忆效果。
  5. 定期回顾: 在复习时,看着框架图,尝试复述每个部分的内容,查漏补缺。

希望这份详细的思维导图框架能帮助您更好地梳理和记忆九年级下册的历史知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