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核心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单元:人口与城市
人口与环境
-
1 人口的数量变化
- 人口自然增长
- 决定因素:出生率 - 死亡率 = 自然增长率
- 影响因素:
-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原因)
- 社会福利:医疗、卫生、社会保障
- 文化观念:生育观念、受教育水平
- 政策法规:计划生育、鼓励生育
-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
- “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工业革命前)
- “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多数发展中国家)
- “低-低-低”模式:现代型(多数发达国家)
- 人口迁移
- 概念:改变定居地,跨越行政区界线。
- 类型:
- 按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 按迁移方向:农村→城市、城市→农村、城市→城市
- 影响因素(推拉理论):
- 推力因素:迁出地的不利条件(如战争、灾害、失业、贫困)
- 拉力因素:迁入地的有利条件(如和平、就业、教育、高收入)
- 影响:
- 对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社会问题(如交通、住房压力)。
- 对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可能造成人才流失。
- 对迁入者:增加收入,开阔眼界,但面临文化适应等问题。
- 人口自然增长
-
2 人口合理容量
- 环境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资源及其他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值)
- 人口合理容量: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适度人口规模。(理想值,小于环境承载力)
- 影响因素:
- 正相关: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 负相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
3 人口与城市结构
- 人口结构:
- 年龄结构: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人口老龄化问题)
- 性别结构:性别比(正常范围:103-107)
- 职业结构:三大产业劳动力比重变化
- 人口问题:
-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压力大,人均资源不足。
-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重。
- 人口结构:
城市与环境
-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功能区:
- 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经济活动繁忙,建筑物高大密集。
- 住宅区:最广泛的功能区,有高级与低级住宅区之分。
- 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围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线分布。
- 形成因素:
- 经济因素(主要):地租水平(距市中心距离、交通通达度)。
- 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影响。
- 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
- 行政因素:政府规划。
- 城市结构模式:
- 同心圆模式
- 扇形模式
- 多核心模式
- 功能区:
-
2 城市化
- 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 标志:
-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 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拉力:城市就业机会)。
- 进程:
- 发达国家:早、慢、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 发展中国家:晚、快、水平低(发展不均衡)。
- 影响:
- 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
- 消极:
-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大气、水、垃圾、噪声)、生态破坏。
- 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
3 城市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主要问题:交通拥堵、住房困难、失业率高、社会分化、环境恶化。
- 解决措施(建设生态城市):
-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
- 建立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
-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如建设绿地、污水处理)。
- 发展“智慧城市”,利用科技提高管理效率。
第二单元: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
1 农业区位因素
- 自然因素:
- 气候:光、热、水(决定农作物种类和熟制)。
- 地形:平原(种植业)、山地(林牧业)。
- 土壤:酸性土壤(茶树)、碱性土壤(棉花)。
- 水源:灌溉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
- 社会经济因素:
- 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易腐,要求“快运”。
- 政策:农业补贴、价格保护。
- 科技:良种、化肥、冷藏保鲜技术。
- 劳动力:数量、素质、成本。
- 区位因素的变化: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市场和科技)的影响越来越大。
- 自然因素:
-
2 农业地域类型
- 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 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
- 特点: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水利工程量大;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
- 商品谷物农业
- 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 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农业一体化(种植、饲养、加工)。
- 混合农业
- 分布: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墨累-达令盆地)。
- 特点:种植业与畜牧业相结合;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 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
-
1 工业区位因素
- 经济因素(主要):
- 原料:原料导向型工业(如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
- 市场:市场导向型工业(如啤酒厂、家具厂)。
- 动力:动力导向型工业(如炼铝厂,需大量廉价电能)。
- 劳动力: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如服装厂、电子装配厂)。
- 技术:技术导向型工业(如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
- 环境因素:
- 工厂布局应与盛行风向垂直,或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 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 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
- 交通因素:沿主要交通线(沿江、沿海、沿铁路)分布。
- 经济因素(主要):
-
2 工业联系与工业地域
- 工业联系:
- 生产联系:投入-产出联系(如零部件与组装厂)。
- 空间联系:共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
- 信息联系:现代企业间。
- 工业集聚:
- 目的:共享基础设施、降低运输成本和能源消耗、加强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
- 结果:形成工业地域。
- 工业分散:
- 目的:利用、享受各地的优势条件(如廉价劳动力、市场、原料)。
- 条件: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和通信技术的支持。
- 工业地域:
-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以当地自然资源为基础,如食品加工厂。
- 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以复杂的生产过程和工厂间的联系为基础,如钢铁工业区、汽车工业区。
- 工业联系: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
1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 方式:铁路、公路、水路(河运、海运)、航空、管道。
- 选择依据:运量、运费、速度、灵活性、连续性。
- 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
-
2 交通运输布局
- 基本原则:适度超前、综合运输、因地制宜、讲究效益。
- 影响因素:
- 经济:运输需求是决定性因素。
- 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
- 技术:是保障。
- 自然:是其基础,影响线路走向和造价。
- 典型案例:
- 南昆铁路:克服了喀斯特地貌的障碍,带动了沿线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 港口:陆域(港口设施)、水域(航行停泊)。
-
3 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和商业的影响
-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 交通线:决定城市主轴线的延伸方向(如沿江、沿铁路)。
- 交通枢纽:促使城市多中心、组团式发展。
- 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高速公路沿线(交通便捷,商业活动集散)。
- 市场最优原则:市中心(人流量大,市场最大)。
-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第三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1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 资源的有限性: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
- 人口压力:人口过快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增大。
-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关注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成本。
- 行为不当: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2 主要环境问题
- 部分资源趋于枯竭: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短缺和破坏。
-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
可续发展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
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 内涵:
- 生态持续发展(基础):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 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强调发展不仅要追求数量增长,更要追求质量改善。
- 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强调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 基本原则:
- 公平性原则: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人与其他物种之间公平。
- 持续性原则: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 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需要全球合作。
-
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 必要性:人口基数大、资源相对短缺、面临深刻的环境危机。
- 战略框架:《中国21世纪议程》。
- 重要途径:
- 循环经济:
- 手段: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和生态农业。
- 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 循环经济:
- 行动: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城市、加强环境立法和教育。
如何使用这份思维导图:
- 打印或绘制:将此框架打印出来,或者用XMind、MindMaster等软件绘制出来。
- 填充细节:在每个分支下,用关键词、短语、简短的句子填充核心知识点。
- 添加案例:在重要的知识点旁,用不同颜色的笔或便签贴上具体的案例(如“鲁尔区的整治”、“季风水田农业在东南亚的分布”)。
- 连接关系:用箭头或线条表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包含关系)。
- 图文并茂:可以自己画一些简单的示意图,如“城市功能区示意图”、“工业区位因素金字塔”等,帮助理解。
- 定期回顾:在复习时,看着思维导图的框架,尝试回忆具体内容,这是最高效的记忆方法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