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怒发冲冠》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

作品背景
- 时代背景
- 南宋初年:国家偏安一隅,北方大片国土被金国侵占。
- 主战与主和:朝廷内部主战派(以岳飞、宗泽为代表)与主和派(以秦桧为代表)斗争激烈。
- 民族矛盾:汉民族与女真族的尖锐冲突,民族危机深重。
- 作者背景
- 身份:南宋杰出的军事家、抗金名将。
- 理想:“精忠报国”,誓要收复失地,迎回二圣(徽、钦二帝)。
- 遭遇:屡建战功,却遭奸臣(秦桧)陷害,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于风波亭。
- 创作背景
- 可能性一:创作于早期,抒发报国热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
- 可能性二:创作于郾城大捷等重大胜利之后,表达乘胜追击、直捣黄龙的决心。
- 可能性三:创作于被诬陷、被罢官之际,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与不甘。
原文与译文
- 原文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白话译文
愤怒得头发竖起,顶起了帽子,独自倚靠栏杆听急风骤雨刚刚停歇。 抬头远望,禁不住仰天长声悲啸,胸怀中激荡着报国的壮志。 三十多年来建立的一些功名,如同尘土般微不足道;转战八千里,只有浮云和明月相伴。 不要轻易地虚度青春年华,等到了白发苍苍,只能空自悲叹。
靖康年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作为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消解! 我要驾驶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贺兰山。 壮志凌云,饿了就吃敌人的肉,渴了就喝敌人的血,谈笑之间便可完成。 等到收复了所有的失地,重新统一国家,再回到京城,拜见皇帝。
主题思想
- 核心主旨:精忠报国,还我河山
- 爱国主义: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
- 英雄主义:展现了作者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
- 悲愤情怀:蕴含了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深沉悲愤,以及对投降派的强烈不满。
- 情感脉络
- 起(上阕前半):悲愤 (怒发冲冠,仰天长啸)
- 承(上阕后半):自勉 (功名如尘,珍惜光阴)
- 转(下阕前半):仇恨 (靖康之耻,不共戴天)
- 合(下阕后半):豪情 (踏破贺兰,重整河山)
艺术特色
- 气势磅礴,雄浑豪放
- 意象宏大:“怒发冲冠”、“八千里路”、“贺兰山缺”等,意境开阔,气势非凡。
- 情感强烈:“怒”、“恨”、“壮怀”、“激烈”等词语直抒胸臆,情感喷薄而出。
-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 上阕:侧重于个人情怀,由景生情,抒发个人抱负与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 下阕:侧重于国家大义,由家恨转向国仇,提出具体的战斗目标和最终的政治理想。
- 语言精炼,对比强烈
- 对比:“三十功名尘与土”与“八千里路云和月”形成对比,突出功名之轻与征途之重。
- 夸张:“怒发冲冠”、“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运用夸张手法,极言仇恨之深与决心之坚,极具艺术感染力。
- 用典精当
- 靖康耻:借用北宋灭亡的国耻,激发读者的民族情感。
- 贺兰山:泛指金国的大本营,是收复失地的象征性地点。
后世影响
- 文学地位
- 宋词巅峰:被公认为豪放词派的压卷之作,是爱国主义诗词的千古绝唱。
- 教科书常客:长期以来被选入中国语文教材,是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篇章。
- 文化影响
- 民族精神的象征:“精忠报国”和“还我河山”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精神旗帜。
- 艺术再创作的源泉:被改编成京剧、评书、歌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现代歌手屠洪刚演唱的《精忠报国》广为流传。
- 历史评价
- 英雄的悲歌:这首词不仅是岳飞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无数爱国志士心声的写照。
- 悲剧的见证:词中“壮志未酬”的遗憾,与岳飞最终被害的结局相呼应,更增添了其悲剧色彩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