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也常被称为“直觉行动性思维”或“行动思维”,是指思维与行动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中,个体不是先想好了再去做,而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思考,思维的内容直接依赖于当前正在进行的动作和感知到的具体事物。

它的核心特征是:“做中学,做中想”。
这个概念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用来描述2岁以前婴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
核心特征
直觉行动思维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思维与行动的不可分割性 这是最核心的特征,思维的过程就是行动的过程,思维的产物也体现在行动的结果上,离开行动,思维就无法进行,一个婴儿要拿到远处的玩具,他不是先在脑子里规划好“爬过去-伸手-抓取”的步骤,而是在一次次爬、伸手、抓取的尝试中,逐渐摸索出成功的方法。
直接依赖感知和动作完全由当前直接感知到的事物和正在进行的动作决定,如果眼前的刺激消失了,相关的思维活动也就停止了,你让一个1岁的宝宝“把球递给妈妈”,他必须看到球这个具体物体,递”这个动作已经开始了,他才能理解你的指令并完成思维活动,你问他一个抽象问题,爱是什么?”,他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他无法感知到“爱”这个抽象概念。
范围狭隘,缺乏概括性 这种思维只能处理非常具体、眼前的情境,它很难将经验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看似相似但不同的情境中,一个孩子知道如何打开家里的某个带抽屉的柜子,但他不一定知道如何打开商场里另一个样式完全不同的柜子,他的思维被具体事物的“具体形象”所束缚。
缺乏预见性和计划性 行动是盲目的、尝试性的,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婴儿的行动更多是“试探-错误-成功”的过程,他不断地尝试各种动作,直到其中一个动作偶然达到了目的(拿到了玩具),这个成功的动作模式才会被保留下来,他无法在行动前清晰地想象出“如果我这样做,会发生什么”。
经典例子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可以非常清晰地理解这种思维:
-
婴儿玩“藏猫猫”(Peek-a-boo):
- 当大人用手遮住脸时,婴儿以为大人消失了,他会哭或者表现出不安。
- 当大人把手拿开,露出脸时,婴儿又会开心地笑。
- 在这个阶段,他无法形成“物体恒存性”的概念,即认为“即使我看不到,物体依然存在”,他的思维完全依赖于“看到”这个直接的感知,当他看不到妈妈的脸时,他的思维里就没有“妈妈”这个概念了。
-
幼儿学搭积木:
- 一个1岁多的孩子拿到一块积木,他会先敲打、扔掉、啃咬,这是他在通过行动来探索这个物体的属性。
- 当他发现把一块积木放在另一块上面,它们可以“叠高”时,他会非常兴奋地重复这个动作,这个“叠高”的想法,就是在“叠”这个具体行动中产生的。
-
幼儿尝试喝水:
- 他看到桌上的杯子,想喝里面的水,他会直接伸手去抓杯子。
- 如果杯子太重,他抓不起来,杯子可能会掉,他会哭。
- 如果他成功抓起了杯子并倾斜,水流出来了,他喝到了水,这个“抓起-倾斜”的动作模式就成功了。
- 下次再看到杯子,他会再次尝试这个动作序列,这个过程就是典型的“行动中思考”。
发展意义与重要性
直觉行动思维虽然看起来“初级”,但它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奠基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
认知发展的起点:它是个体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最初方式,通过感官和动作,婴儿开始了解物体的属性(如软硬、大小、颜色)、空间关系(上下、前后)和因果关系(我推,东西倒了)。
-
为后续思维发展奠定基础:正是通过大量的直觉行动思维,婴儿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些具体、直接的经验,是日后发展出具体形象思维(如3-6岁,依赖于表象和头脑中的图像)和抽象逻辑思维(如12岁以上,依赖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原材料”。
-
促进动作技能发展:思维和动作相互促进,为了思考,孩子需要更精细的动作;而动作的发展,又让他们能探索更复杂的世界,从而推动思维的进步。
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体现
虽然直觉行动思维是婴幼儿的典型特征,但在特定情境下,成年人也会表现出类似的特点:
- 婴幼儿(0-2岁):这是他们的主导思维方式。
- 成年人:
- 学习新技能时:比如一个成年人第一次学开车或骑自行车,他必须专注于每一个具体的动作(踩离合、挂挡、松手刹),思维和行动紧密结合,无法进行复杂的预判。
- 紧急情况下:当遇到突发危险时,人的大脑可能会“宕机”,来不及进行复杂的思考,完全是依靠本能和直觉做出行动反应。
- 体力劳动者或运动员:很多技艺精湛的工匠或运动员,其许多操作已经达到了“肌肉记忆”的程度,他们的动作熟练、流畅,思维已经内化,几乎与行动同步,难以用语言清晰地分解出来。
直觉行动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核心是思维与行动的直接统一,它以具体的事物和动作为思考的依据,缺乏预见性和计划性,虽然看似简单,但它却是我们认识世界、积累经验、并最终发展出更高级思维的根本起点,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婴幼儿的行为,并认识到他们那些看似“笨拙”的探索活动背后,有着深刻而重要的认知发展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