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AI时代,如何用思维规律提升决策效率?

这些规律主要源自形式逻辑,其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是三大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还有充足理由律,它也非常重要。

AI时代,如何用思维规律提升决策效率?-图1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这四大规律。


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概念或判断都必须保持其自身的确定性,不能随意变更,简单说,A就是A”。

逻辑要求:

  • 概念要明确: 在讨论中,每个词的含义必须保持一致,不能偷换概念。
  • 判断要同一: 对一个事物的论断,前后必须一致,不能中途改变论点。

违反规律的表现:

  • 偷换概念: 故意或无意地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其看似相同,实则不同。

    • 例子:
      1. “运动”的偷换: 甲说:“我坚持运动,每天都散步半小时。” 乙反驳:“运动怎么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这样根本不算运动!” 这里乙把“运动”(泛指身体活动)偷换成了“系统性的高强度训练”。
      2. “水”的偷换: “人是水构成的,所以人是可以喝的。” 这里的“水”指构成人体的化学元素H₂O,而“可以喝的”指的是作为饮用水的液态水,两者概念不同。
  • 转移论题: 在辩论或论证中,故意或无意地偏离原来的主题。

    • 例子:
      1. “诉诸人身” (Ad Hominem): 当讨论某个政策的合理性时,对方不谈政策本身,而是攻击提出该政策的人:“他这个人私生活不检点,他说的话能信吗?”
      2. “红鲱鱼” (Red Herring): 在讨论“公司是否应该提高员工福利”时,某管理者说:“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市场竞争激烈,我们应该先想想如何提高产品竞争力,而不是纠结于这些小问题。” 这就是用一个看似相关但实际无关的话题来转移焦点。

重要性: 同一律是保证思维确定性的基础,如果概念和判断都飘忽不定,思想就会陷入混乱,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矛盾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简单说,A和非A不能同真”。

逻辑要求: 思想必须具有无矛盾性,不能对同一事物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做出相互对立的论断。

违反规律的表现:

  • 自相矛盾: 同一句话或同一个论述中包含着相互对立的观点。
    • 经典例子:
      1. “这个池塘的水很深,浅得连小孩都能趟过去。”
      2. “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但是我坚决反对。”
      3. 逻辑悖论: “我说的话都是假的。” 这句话本身如果是真的,那么它说的话(都是假的)就为真,这构成了矛盾,如果它是假的,我说的话都是假的”这个论断是假的,意味着“我至少有一句话是真的”,而这句话本身又成了那一句真话,同样构成矛盾。

重要性: 矛盾律是保证思维一贯性清晰性的基础,它帮助我们识别和排除逻辑谬误,确保我们的理论体系或论证过程是自洽的,没有内在的冲突。


排中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其中必有一真,简单说,A和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逻辑要求: 思想必须具有明确性,对于两个相互矛盾的论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一个,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违反规律的表现:

  • 模棱两可: 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既不肯定A,也不肯定非A,采取骑墙、含糊的态度。
    • 例子:
      1. 当被问到“你是否已经停止了抄袭行为?”时,回答:“我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要么“停止了”,要么“没停止”,不能回避)
      2. 在会议上讨论一个方案时,有人既不说“赞成”,也不说“反对”,而是说“这个方案嘛,有利有弊,需要再研究研究。”(在必须做出明确选择的场合,这就是模棱两可)

重要性: 排中律是保证思维明确性的基础,它要求我们在是非、真假之间做出明确的选择,有助于消除犹豫和模糊,推动问题得到解决。


充足理由律

在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真实的判断都必须有充足的理由作为根据,简单说,所以”前面必须有“因为”,并且这个“因为”是能够支撑“的。

逻辑要求: 思想必须具有论证性,一个论断被接受,必须有充分、真实、相关的理由来支持它。

违反规律的表现:

  • 理由虚假: 论据本身是错误的。
    • 例子: “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戴眼镜,所以你也应该戴眼镜,这样你也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论据“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戴眼镜”是虚假的)
  • 理由不足: 论据虽然真实,但不足以推出结论。
    • 例子: “他最近总是迟到,所以他一定是个工作不认真的人。”(迟到可能有其他原因,如交通问题、家庭事务等,仅凭这一点不足以得出“工作不认真”的结论)
  • 推不出来: 论据和结论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 例子: “他昨天去看了一场电影,所以今天他会感冒。”(看电影和感冒没有直接的因果逻辑关系)

重要性: 充足理由律是保证思维论证性说服力的基础,它要求我们的观点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可靠的证据和严密的推理之上,这是科学研究和理性决策的核心。


总结与应用

规律名称 核心要求 作用 避免的错误
同一律 保持思想的确定性 保证概念清晰,论点明确 偷换概念、转移论题
矛盾律 保持思想的一贯性 排除逻辑矛盾,确保自洽 自相矛盾
排中律 保持思想的明确性 消除模糊,明确是非 模棱两可、骑墙观望
充足理由律 保持思想的论证性 提供可靠依据,增强说服力 理由虚假、理由不足、推不出来

如何应用这些规律?

  1. 日常沟通: 让你的表达更清晰、更有力,在讨论中,警惕对方是否偷换概念或转移话题,自己说话时,确保前后一致。
  2. 学习与写作: 构建严谨的论文和报告,确保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链条没有断裂和矛盾。
  3. 决策与判断: 做出更理性的选择,分析问题时,识别并排除自相矛盾的假设,在关键决策上不摇摆不定,并为自己的决定提供充分的理由。
  4. 科学研究: 这是科学方法论的核心,科学理论必须满足无矛盾性,并且每一个结论都必须有实验数据或可靠理论作为充足理由。

思维的规律性就像我们思考时的“语法规则”,虽然我们平时不一定刻意去想它们,但遵循这些规律,我们的思考就会像语法正确的句子一样清晰、有力、令人信服,而违反它们,则会导致思想混乱、逻辑混乱,甚至得出荒谬的结论,培养逻辑思维,首先要从深刻理解和自觉运用这四大基本规律开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