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核心概念: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并不是指解题速度、计算能力或记忆大量公式(这些可以归为基础能力或低阶能力),它指的是超越具体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的、更深层次的、可迁移的思维能力。

它更侧重于“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就是像一个数学家一样去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能让你在数学上取得成就,更能让你在解决任何复杂问题时,都能做到逻辑清晰、视角深刻、方法得当。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将认知过程从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数学高阶思维能力主要集中在上面的分析、评价和创造这三个层次。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
我们可以将数学高阶思维能力拆解为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核心要素:
抽象与概括能力
这是数学的基石,也是最高阶的思维活动之一。
- 内涵:从具体、繁杂的实例中,剥离出共性的、本质的属性,忽略非本质的细节,并用数学语言(如符号、公式、模型)进行表述的能力。
- 表现:
- 看到一堆具体的数字,能概括出“函数”的概念。
- 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能抽象出“几何图形”。
- 将一个具体问题(如“鸡兔同笼”)抽象成一个方程组来求解。
- 为什么重要: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研究抽象模式的科学,没有抽象能力,就无法真正进入数学的世界,只能停留在表面计算。
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
这是数学思维的骨架,保证了数学知识的严谨性。
- 内涵:根据已知的定义、公理和定理,通过严谨的逻辑链条(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反证法等)来推导出新结论或验证一个命题真伪的能力。
- 表现:
-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所有直角都相等,这个角是直角,所以这个角等于其他所有直角。”
- 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通过计算 3²-2²=5, 4²-3²=7, 5²-4²=9,归纳出规律
(n+1)² - n² = 2n+1。 - 逻辑证明:能够写出条理清晰、步骤完整的证明过程,而不是仅仅给出答案。
- 为什么重要:这是确保数学结论可靠性的根本,也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
模型化与数学化能力
这是连接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是“用数学”的关键。
- 内涵:将一个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翻译、转化为一个可以用数学工具(函数、方程、不等式、概率模型等)来解决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 表现:
- 把“如何最省材料包装一个产品”的问题,转化为“在体积固定的情况下,求表面积的最小值”的优化模型。
- 把“一个种群的增长”问题,转化为“指数或对数增长模型”。
- 为什么重要:它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能力。
直觉与猜想能力
这是数学发现的引擎,是创新的源泉。
- 内涵:基于对数学结构和模式的深刻理解,在没有严格证明的情况下,对问题的结论、解题的路径或可能的结果做出合理猜测的能力。
- 表现:
- 看到一个复杂的几何图形,凭感觉猜测某两条线段可能相等。
- 在解一道难题时,尝试一个看似“不对”但可能有效的思路。
- 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通过观察和归纳提出的。
- 为什么重要:所有伟大的数学发现,几乎都始于猜想,直觉是长期积累和深度思考后的“灵感迸发”。
系统化与结构化能力
这是数学思维的“地图”和“导航系统”。
- 内涵:不把数学知识点看作孤立的个体,而是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组织成一个有逻辑、有层次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 表现:
- 理解“函数”是如何贯穿代数、几何、三角等领域的。
- 能够画出某个章节(如“三角函数”)的知识结构图,展示其核心概念、公式、定理及其关系。
- 解决一个综合题时,能迅速调动多个章节的知识点协同作战。
- 为什么重要:结构化的知识更容易被提取和应用,能帮助我们形成全局观,解决综合性问题。
批判性思维与反思能力
这是数学思维的“质检员”和“优化器”。
- 内涵:对已有的解法、结论或思路进行审视、评估、质疑,并从中发现错误、寻找更优解法的能力。
- 表现:
- 解完题后,会问自己:“这个解法是最优的吗?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 能够发现并指出他人或自己解题过程中的逻辑漏洞。
- 对一个数学结论,会思考它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成立?
- 为什么重要:它保证了思维的质量,避免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误区,是通往深度学习和创新的关键。
如何培养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培养高阶思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对学生的建议:
-
多问“为什么”和“怎么样”:
- 不要只满足于答案,要追问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这个定理为什么成立?这个解法为什么有效?
- 多思考“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思考不同问题背后的共同数学思想。
-
建立知识网络,而非孤岛:
- 学完一个章节后,主动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
- 在学习新知识时,主动思考它与旧知识的联系。
-
进行“解题后反思”:
- 建立错题本,但不要只抄题和答案,要写下:错误原因、正确思路、最优解法、此类题型的通法、可以推广的结论。
-
尝试“说题”和“讲题”:
把一道题的解题思路、关键步骤、陷阱难点,清晰地讲给别人听(哪怕是讲给自己听),这个过程会强迫你理清逻辑,暴露思维盲点。
-
接触开放性问题和非标准问题:
多做一些没有固定答案、需要探索和创造的问题,这些问题能极大地锻炼你的建模、猜想和论证能力。
对教师和家长的建议:
-
创设“问题情境”而非“直接给出结论”:
与其直接告诉学生勾股定理,不如让他们通过测量、操作、猜想自己去发现它,教学过程应充满探究和发现。
-
鼓励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而不仅仅是最终答案,对那些思路独特、有批判性见解的学生给予高度赞扬。
-
设计高质量的探究性任务:
布置一些项目式学习任务,如“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设计一个最优的社区公交线路”等,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高阶思维。
-
营造安全的思维环境:
允许学生犯错,鼓励学生提出“傻问题”,一个害怕犯错的学生,是不敢进行猜想和创新的。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心智习惯和思维模式,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有意识的训练和反思才能逐步养成的。
拥有这种能力的人,不仅能够学好数学,更能将这种强大的思维武器迁移到科学、技术、工程、金融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个真正的问题解决者和终身学习者,它最终培养的不是解题的“匠人”,而是能够洞察事物本质、创造新知识的“思考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