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2025新课标下,学语文思维到底该怎么学?

太棒了!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和价值的提问,很多人以为学语文就是“死记硬背”,但其实,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语文思维”,它是一种将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去观察、理解、分析和创造世界的思维方式。

2025新课标下,学语文思维到底该怎么学?-图1

掌握了语文思维,你会发现,语文不再是试卷上的分数,而是你认识世界、表达自我、与人沟通的底层能力。

下面,我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学”三个层面,为你系统性地拆解“语文思维”。


什么是语文思维?(核心内涵)

语文思维不是单一的技能,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思维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维度:

结构化思维:拆解与重组的能力

这是语文思维的基础,就像搭乐高一样,任何复杂的文本(文章、句子、甚至一个概念)都是由更小的部分(字、词、句、段)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组合而成的。

  • 表现:
    • 阅读时: 能迅速理清文章的结构(总分总、并列、递进、因果等),抓住作者的论证思路,读议论文,你不会只看结论,而是会分析它用了哪些论据(事实、道理)来支撑论点。
    • 写作时: 动笔前,会先在脑中或纸上搭建文章的框架(开头、主体、主体部分的分论点是什么),然后再往里面填充血肉,这能有效避免“想到哪写到哪”的混乱状态。
    • 说话时: 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观点,比如使用“………”、“……”等逻辑连接词。

关联性思维:建立联系的能力

语文的魅力在于“万物皆可联”,优秀的文本总是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建立深刻的联系。

  • 表现:
    • 文本内部联系: 理解前后文的呼应、段落间的过渡、的关系。
    • 跨文本联系: 将读过的不同文章、不同书籍进行对比和关联,把鲁迅的《药》和契诃夫的《变色龙》放在一起,思考它们对“国民性”批判的异同。
    • 文本与生活联系: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能将书中的道理、人物的情感、作者的观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读《背影》想到自己的父母,读《乡土中国》理解今天的社会现象。

批判性思维:质疑与思辨的能力

语文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带着问题去阅读,形成自己的判断,这要求你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 表现:
    • 追问“为什么”: 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是那个词?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而不是那个例子?这个论据真的能证明论点吗?
    • 识别逻辑谬误: 能发现文章中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因果倒错等逻辑问题。
    • 形成独立观点: 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形成有理有据的判断或新的见解,不盲从,不轻信。

共情与审美思维:感受与创造的能力

这是语文思维最感性、最富魅力的部分,它让你不仅能读懂文字的“意思”,更能感受文字的“意味”和“美感”。

  • 表现:
    • 感受情感: 能透过文字,体会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作者的爱憎分明,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读《项脊轩志》,能感受到归有光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背后的深沉悲痛。
    • 品味语言: 欣赏词语的精妙、句式的节奏、修辞的巧妙,为什么“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用得千古传诵?因为它不仅仅是颜色,更是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力量。
    • 创造表达: 在自己写作或说话时,能运用恰当的词语、生动的比喻、优美的句式,让自己的表达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为什么要学语文思维?(重要意义)

  1. 提升学习效率: 有了结构化思维,你读文章、记笔记、背课文的速度和质量都会大大提高。
  2. 增强沟通能力: 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写作,清晰的逻辑、精准的用词、共情的能力,都能让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
  3. 塑造独立人格: 批判性思维让你不人云亦云,能基于事实和逻辑做出自己的判断,成为一个有思想、不盲从的现代公民。
  4. 丰富精神世界: 审美与共情能力让你能从文学、艺术、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让你的内心世界更加丰盈和深刻。

如何培养语文思维?(具体方法)

培养语文思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刻意练习,融入日常。

在“读”中训练

  1. 带着问题读:

    • 读前: 看标题,猜内容,提出你最想知道的1-2个问题。
    • 读中: 不断自问: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用了什么方法说服我?这个段落和上下文有什么关系?
    • 读后: 合上书,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核心内容和结构,然后回答你读前提出的问题。
  2. 做“结构分析”练习:

    • 拿到一篇文章,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过渡句、总结句。
    • 画出文章的思维导图,直观地展示其逻辑结构。
  3. 进行“关联”与“比较”阅读:

    • 主题阅读: 围绕一个主题(如“英雄”、“故乡”、“孤独”),阅读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作品,比较它们的异同。
    • 跨界阅读: 读一首诗,看一部电影;读一篇历史散文,听一首古典音乐,尝试在不同艺术形式之间找到共通的情感和思想。
  4. 养成“批注”的习惯:

    在阅读时,随时写下你的疑问、你的联想、你对某个词句的欣赏、你对作者观点的赞同或反对,这是批判性思维和共情思维最直接的训练。

在“写”中实践

  1. 先“搭骨架”,再“填血肉”:

    • 写任何东西之前,先列提纲,哪怕只是发朋友圈,想清楚你想表达的核心观点和几个支撑点。
    • 提纲就是你的结构化思维在纸上的体现。
  2. 刻意练习“炼字”:

    • 写完初稿后,回过头来,把一些平淡的词语(如“好”、“坏”、“说”、“走”)换成更精准、更生动的词语。
    • 尝试变换句式,把长句变短,把短句变长,感受不同的节奏和表达效果。
  3. 坚持写“读后感”或“随笔”:

    这是你将“读”与“思”结合的最佳方式,不必追求长篇大论,关键是记录下你真实的感受、独立的思考和由此产生的联想,这是关联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输出。

在“说”中应用

  1. 练习“一分钟演讲”:

    针对一个话题,用一分钟时间清晰地表达你的观点,并给出1-2个理由,这能极好地训练你的结构化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2. 在讨论中“倾听”与“回应”:

    别人说话时,不仅要听内容,更要听他的逻辑结构,在回应时,先肯定对方合理的部分(“我理解你的意思是……”),再提出自己的补充或不同看法(“我还有一个角度……”),这是批判性思维和共情思维的综合应用。

在生活中渗透

  1. 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语文思维源于生活,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思考其中的因果、情感和道理,这些都是你未来写作和表达的宝贵素材。
  2. 学习逻辑学入门: 读一些简单的逻辑学读物(如《简单的逻辑学》),能帮你更清晰地识别和构建逻辑,是批判性思维的“内功心法”。

学语文思维,本质上是从“学知识”“学能力”的转变,是从“被动接收”“主动建构”的升级。

它要求你像一个侦探一样去拆解文本,像一个建筑师一样去构建表达,像一个哲学家一样去思辨世界,像一个诗人一样去感受生活。

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但只要你开始有意识地用这些方法去读、去写、去想、去说,你的语文能力,乃至你的认知水平,都将发生质的飞跃,祝你成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