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藤野先生
作者与背景
- 作者:鲁迅
- 原名:周树人
- 字:豫才
-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 代表作:《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 出处:
- 散文集《朝花夕拾》
- 《朝花夕拾》意为“早晨的花朵拾起来”,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记录了作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片段。
- 时代背景:
- 时间: 1902年 - 1906年
- 地点: 日本东京(弘文学院预备学习)、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 社会环境:
- 中国: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深重。
- 日本: 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但军国主义思想抬头,对中国人普遍存在歧视。
主要人物分析
-
藤野先生 (核心人物)

- 身份: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解剖学教授。
- 外貌: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衣着模糊。
- 性格特点:
- 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认真修改讲义,细致添改血管图。
- 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 主动关心“我”这个中国学生,尊重“我”,是“我”在异国他乡唯一给予温暖的人。
- 为人诚恳,朴实善良: 为“我”担心解剖实习,怕“我”不敢动手;关心“我”的解剖成绩。
- 诲人不倦,关爱学生: 主动询问“我”的学问,耐心解答。
- 象征意义: 代表了正直、博爱的知识分子精神,是黑暗中的一缕光明。
-
“我” (鲁迅)
- 身份: 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 思想变化:
- 初期: 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远赴日本学医。
- 转折点: 看到“幻灯片事件”后,思想发生巨大转变,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 后期: 弃医从文,决定用文艺来唤醒民众麻木的精神。
- 情感: 对藤野先生充满感激、尊敬与怀念。
-
其他人物 (作为对比或衬托)
- 日本学生: 狭隘、傲慢,具有强烈的民族歧视,事件: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 看客般的日本学生: 在解剖课上围观,对同胞的死亡麻木不仁。
- “精通时事”的清国留学生: 不思进取,思想腐朽,盘着辫子,寻欢作乐,他们是“我”所鄙视的对象。
情节结构 (以“我”的行踪和情感变化为线索)
-
第一部分:在东京 (失望与厌恶)
- 情节: “我”在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日语。
- 所见所闻: 清国留学生盘着辫子,不学无术,在客店里跳舞。
- “我”的感受: 厌恶、失望,觉得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 作用: 为下文离开东京去仙台做铺垫,反衬出藤野先生的可贵。
-
第二部分:在仙台 (相遇与交往)
- 情节: “我”前往仙台学医。
- 事件1:匿名信事件
- 经过:日本学生怀疑“我”的成绩作弊,匿名信诽谤。
- “我”的感受:弱国国民的辛酸和愤慨。
- 藤野先生的态度:作为正直的学者,为“我”的分数被怀疑而感到不平,维护了“我”。
- 事件2:看电影事件 (核心转折点)
- 经过:课堂上看幻灯片,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军砍头示众,而周围围观的同胞却神情麻木。
- “我”的感受:受到极大刺激,认识到精神比肉体更重要。
- 决定: 决定弃医从文。
- 事件3: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 添改讲义:体现了他的认真负责。
- 纠正解剖图:体现了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 关心解剖实习:体现了他的关怀备至。
-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体现了他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
- “我”的感受: 对藤野先生充满感激,他是“我”在异国最温暖的光。
-
第三部分:离开仙台 (怀念与感激)
- 情节: “我”决定弃医从文,向藤野先生告别。
- 藤野先生的表现: 感到惋惜,但尊重“我”的选择,赠“我”照片,并叮嘱“我”以后寄信给他。
- “我”的感受: 内充满感激与怀念,将藤野先生的照片作为永久的纪念。
- 结局: “我”离开仙台,后回国投身革命文艺事业。
主题思想
- 歌颂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品格: 藤野先生是作者笔下理想知识分子的化身,代表了跨越国界的师生情谊和人性光辉。
-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 弃医从文: 是作者爱国思想的具体体现,表明他认识到唤醒民众精神的重要性。
- 对弱国国民处境的愤慨: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都反映了作者对当时中国落后挨打、国民精神麻木的痛心疾首。
-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与感激: 藤野先生不仅教给“我”知识,更给予了“我”精神上的支持和做人的道理,是“我”一生的导师。
艺术特色
- 选取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等具体事件,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丰满、真实、可感。
-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
- 藤野先生 vs. 日本学生: 一正直无私,一狭隘歧视,形成鲜明对比。
- 清国留学生 vs. “我”: 一腐朽堕落,一忧国忧民,形成鲜明对比。
- 幻灯片里的看客 vs. “我”: 麻木 vs. 觉醒,深刻揭示了“我”弃医从文的原因。
- 语言朴素而感情真挚:
文字平实,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情感深沉而强烈。
- 线索清晰,结构严谨:
以“我”的行踪(东京 -> 仙台 -> 离开仙台)和思想变化为明线,以对藤野先生的情感为暗线,结构完整,脉络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