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严格按照人教版教材的章节结构进行梳理,涵盖了所有核心知识点,并采用了“总-分-总”的逻辑框架,方便你理解和记忆。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核心思维导图
第一部分: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
中心主题:哲学
-
哲学的派别与基本问题
- 哲学的本义: 爱智慧,追求智慧之学。
- 哲学的基本问题:
-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 两个方面:
- 第一方面(本原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 唯物主义: 存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 唯心主义: 思维(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派生的。(意识决定物质)
- 第二方面(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 可知论: 能。
- 不可知论: 不能。
- 第一方面(本原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 唯物主义: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如:水、火、气是本原)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如:存在就是被感知)
- 客观唯心主义(如:理在事先、绝对精神)
- 唯物主义: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产生的条件:
-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 自然科学基础: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 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 基本特征:
-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 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
- 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 毛泽东思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产生的条件:
核心模块一: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
-
中心主题:探索世界的本质——物质
-
物质的概念:
- 定义: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和意识的根本区别)
-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 自然界是物质的。
-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
- 关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
-
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 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 客观性: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改造或消灭。
- 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 方法论要求:
- 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 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核心模块二:认识论(追求真理的过程)
-
中心主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认识的过程(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 从实践到认识:
- 感性认识: 感觉、知觉、表象(认识的初级阶段)。
- 理性认识: 概念、判断、推理(认识的高级阶段)。
- 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 从认识到实践: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指导实践,并接受检验。
-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类的实践也是不断深入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
- 认识运动的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 从实践到认识:
-
真理的属性:
- 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 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 绝对性和相对性:
- 绝对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 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物质世界某一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和深化。
- 关系: 二者相互联结、包含,辩证统一。
核心模块三: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
-
中心主题: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 联系的观点
- 发展的观点
-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 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
联观(联系的观点):
- 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存在。
-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直接与间接、内部与外部、本质与非本质等)。
- 方法论要求:
-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
- 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
发展观(发展的观点):
- 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
- 发展的实质: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发展的途径:
-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 发展的状态:
-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 量变: 数增减和场所变更,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 质变: 根本性质的变化,是飞跃的、显著的变化。
- 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 发展的原因:
- 内外因辩证关系:
- 内因(内部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第一位的原因。
- 外因(外部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 关系: 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 内外因辩证关系:
- 方法论要求:
-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 反对静止的观点。
- 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质变。
- 正确对待挫折,坚信前途光明。
-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
矛观(矛盾的观点):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如:有无、难易、长短)
- 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和趋势。
- 关系: 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二者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普遍性(共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 特殊性(个性):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矛盾不同;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 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 方法论:
- 矛盾普遍性: 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 矛盾特殊性: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 主要矛盾: 在复杂事物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 次要矛盾: 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 关系: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方法论: 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 主要方面: 在一个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 次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 关系: 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方法论: 要抓住主流,同时不能忽视支流。
- 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 两点论: 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 重点论: 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 方法论: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核心模块四: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与价值观)
-
中心主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社会存在: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 辩证关系: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阻碍社会发展)
-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 生产力: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 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 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 经济基础: 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
-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 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 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 实现方式: 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方法论要求: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价值观与价值选择:
- 价值观: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 价值判断: 在价值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需要的以及满足程度作出的判断。
- 价值选择: 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
-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 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 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顽强奋斗的精神)
第二部分:文化
核心模块五: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中心主题: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 内涵: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 特点: 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力量。
- 功能:
- 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 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 相互影响:
- 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政治和经济文化相互影响。
- 相互交融:
-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成为国家政治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 相互影响:
-
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 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
尊重文化多样性:
-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 原则: 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 意义: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
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
- 途径: 商贸、人口迁徙、教育。
- 手段: 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
继承与发展:
- 传统文化的双重性:
- 积极作用: 如果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就能对社会与人起积极作用。
- 消极作用: 如果一成不变,则会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 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 传统文化的双重性:
-
文化创新:
- 源泉和动力: 社会实践。
- 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
- 基本途径:
-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 方向: 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等错误倾向。
核心模块六: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
中心主题: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 源远流长:
- 见证: 汉字、史书典籍。
- 原因: 得益于其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 博大精深:
- 独特性: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如: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
-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 源远流长:
-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 含义: 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 意义: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 爱国主义:
- 地位: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 内涵: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 主题: 建设祖国、繁荣祖国。
- 爱国主义:
-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 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
- 爱好和平: 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
- 勤劳勇敢: 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
- 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鞭策着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
-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红岩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
- 改革开放时期: 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重要性: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 途径:
- 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 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 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核心模块七:文化自信与文化发展
-
中心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内涵: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 必要性: 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中华性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
坚定文化自信:
- 来源: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 要求: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国家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社会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 公民个人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地位: 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 要求: 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重要性: 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措施:
-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必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 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必须提高全民族文明素养。
- 必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 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