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2025年高一化学必修一思维导图最新版出炉了吗?

高中化学必修一 全册思维导图

核心主题: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2025年高一化学必修一思维导图最新版出炉了吗?-图1


第一部分:化学实验基础

这是化学的基石,所有知识的验证和应用都离不开实验。

  • 化学实验安全

    • 核心原则:“三不”原则 (不摸、不闻、不尝)
    • 重要操作安全
      • 加热:试管外壁干燥,液体体积不超过1/3,试管口不对人。
      • 点燃:可燃气体纯度检验 (如H₂, CO)。
      • 浓酸/浓碱:防腐蚀,皮肤沾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 事故处理
      • 失火:小火用湿布/灭火器,大火立即逃离并报警。
      • 浓酸溅出:先用NaHCO₃溶液中和,再用水冲洗。
      • 浓碱溅出:先用稀硼酸溶液中和,再用水冲洗。
  •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药品取用
      • 固体:药匙或纸槽 (“一倾二送三直立”)。
      • 液体:胶头滴管或倾倒 (“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
    • 物质加热
      • 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坩埚。
      • 热源:酒精灯 (外焰温度最高)。
    •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 过滤:分离固体和液体 (一贴、二低、三靠)。
      • 蒸发:从溶液中提取固体或浓缩溶液 (玻璃棒搅拌,防飞溅)。
      • 蒸馏:分离互溶的沸点不同的液体 (温度计水银球在支管口处)。
      •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 (萃取剂要求:不反应、不互溶、溶质溶解度大)。
      •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 溶液配制
      •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
      • 步骤:计算 → 称量 → 溶解/稀释 → 转移 → 洗涤 → 定容 → 摇匀。
      • 关键:定容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水平。

第二部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这是化学的理论核心,是后续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

  • 物质的分类

    • 树状分类法
      • 根据组成元素:单质、化合物。
      • 根据性质:金属、非金属。
      • 根据是否为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
    • 交叉分类法 (如Na₂CO₃,既是钠盐,又是碳酸盐,又是正盐)。
    • 分散系
      • 本质: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 胶体
        • 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
        • 性质:丁达尔效应 (鉴别胶体和溶液)。
        • 应用:净水、涂料、食品等。
  • 离子反应

    •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酸、碱、盐、大多数金属氧化物)。
      •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
    • 电离方程式
      • 表示电解质电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 强电解质:完全电离 (用“=”),如 H₂SO₄ = 2H⁺ + SO₄²⁻。
      • 弱电解质:部分电离 (用“⇌”),如 CH₃COOH ⇌ H⁺ + CH₃COO⁻。
    • 离子方程式
      • 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 书写步骤:“写 (化学方程式) → 拆 (易溶强电解质) → 删 (删去不参与反应的离子) → 查 (电荷守恒、原子守恒)”。
      • 离子共存:离子间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水或弱电解质,则能共存。
  • 氧化还原反应

    • 本质:电子的转移 (得失或偏移)。
    •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
    • 基本概念
      • 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被还原。
      • 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 口诀:“升失氧 (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降得还 (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剂性相反 (氧化剂对应还原性,还原剂对应氧化性)”。
    • 基本规律
      • 强弱规律: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价态规律: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如 S, Fe²⁺),最高价只有氧化性,最低价只有还原性。

第三部分:金属及其化合物

  • 钠及其重要化合物

    • 钠 (Na)
      • 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软,比水轻。
      • 化学性质
        • 与O₂反应:常温生成Na₂O (白色),加热生成Na₂O₂ (淡黄色,供氧剂)。
        • 与H₂O反应:2Na + 2H₂O = 2NaOH + H₂↑ (现象:浮、熔、游、响、红)。
    • 钠的化合物
      • Na₂CO₃ (纯碱/苏打) 与 NaHCO₃ (小苏打)
        • 溶解性:Na₂CO₃ > NaHCO₃。
        • 热稳定性:Na₂CO₃ > NaHCO₃ (2NaHCO₃ $\xrightarrow{\Delta}$ Na₂CO₃ + H₂O + CO₂↑)。
        • 与酸反应:NaHCO₃反应更剧烈 (CO₃²⁻ + 2H⁺ = CO₂↑ + H₂O;HCO₃⁻ + H⁺ = CO₂↑ + H₂O)。
        • 相互转化:Na₂CO₃ $\xrightarrow{CO₂+H_2O}$ NaHCO₃;NaHCO₃ $\xrightarrow{NaOH}$ Na₂CO₃。
  • 铝及其重要化合物

    • 铝 (Al)
      • 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密度小,导电导热性好。
      • 化学性质
        • 与O₂反应:常温生成致密氧化膜 (抗腐蚀)。
        • 与强酸、强碱反应:2Al + 6H⁺ = 2Al³⁺ + 3H₂↑;2Al + 2OH⁻ + 2H₂O = 2AlO₂⁻ + 3H₂↑。
    • 氧化铝 (Al₂O₃) 与氢氧化铝 [Al(OH)₃]
      • 两性: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 Al₂O₃ + 6H⁺ = 2Al³⁺ + 3H₂O;Al₂O₃ + 2OH⁻ = 2AlO₂⁻ + H₂O。
        • Al(OH)₃ + 3H⁺ = Al³⁺ + 3H₂O;Al(OH)₃ + OH⁻ = AlO₂⁻ + 2H₂O。
      • 制备Al(OH)₃:不能用强碱,用铝盐和弱碱氨水 (Al³⁺ + 3NH₃·H₂O = Al(OH)₃↓ + 3NH₄⁺)。
  • 铁及其重要化合物

    • 铁 (Fe)
      • 变价特征:+2价 (亚铁,Fe²⁺),+3价 (铁,Fe³⁺)。
      • 化学性质
        • 与非金属反应:3Fe + 2O₂ $\xrightarrow{点燃}$ Fe₃O₄;2Fe + 3Cl₂ $\xrightarrow{点燃}$ 2FeCl₃。
        • 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₂O(g) $\xrightarrow{高温}$ Fe₃O₄ + 4H₂。
        • 与酸/盐反应:Fe + 2H⁺ = Fe²⁺ + H₂↑;Fe + Cu²⁺ = Fe²⁺ + Cu。
    • 铁的氧化物

      FeO (黑色),Fe₂O₃ (红棕色,铁锈主要成分),Fe₃O₄ (磁性氧化铁)。

    • 铁的氢氧化物
      • Fe(OH)₂ (白色,易被氧化为红褐色的Fe(OH)₃):Fe²⁺ + 2OH⁻ = Fe(OH)₂↓。
      • Fe(OH)₃ (红褐色):Fe³⁺ + 3OH⁻ = Fe(OH)₃↓。
    • Fe²⁺ 与 Fe³⁺ 的检验与转化
      • 检验
        • Fe³⁺:KSCN溶液 (变血红色);苯酚溶液 (显紫色)。
        • Fe²⁺:先加KSCN溶液 (不变色),再加氯水 (变血红色)。
      • 转化:2Fe²⁺ + Cl₂ = 2Fe³⁺ + 2Cl⁻ (Fe²⁺具有还原性);2Fe³⁺ + Fe = 3Fe²⁺ (Fe³⁺具有氧化性)。

第四部分: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 硅及其重要化合物

    • 硅 (Si)
      • 存在:地壳中第二丰富的元素,以SiO₂和硅酸盐形式存在。
      • 晶体结构:与金刚石类似,原子晶体,硬度大,熔点高。
    • 二氧化硅 (SiO₂)
      • 性质:酸性氧化物,但不与水反应。
        • 与CaO反应:SiO₂ + CaO $\xrightarrow{高温}$ CaSiO₃。
        • 与NaOH反应:SiO₂ + 2NaOH = Na₂SiO₃ + H₂O (盛碱试剂瓶用橡胶塞)。
      • 用途:光导纤维、水晶、玻璃。
    • 硅酸盐
      • 表示方法:氧化物的形式 (如Na₂SiO₃ → Na₂O·SiO₂)。
      • 硅酸钠 (Na₂SiO₃):水溶液俗称“水玻璃”,作黏合剂、防火剂。
      • 硅酸盐产品:水泥 (3CaO·SiO₂, 2CaO·SiO₂, 3CaO·Al₂O₃)、玻璃 (Na₂SiO₃, CaSiO₃, SiO₂)、陶瓷。
  • 氯及其重要化合物

    • 氯气 (Cl₂)
      • 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 化学性质
        • 与金属反应:2Fe + 3Cl₂ $\xrightarrow{点燃}$ 2FeCl₃;Cu + Cl₂ $\xrightarrow{点燃}$ CuCl₂。
        • 与非金属反应:H₂ + Cl₂ $\xrightarrow{点燃}$ 2HCl (苍白色火焰)。
        • 与水反应:Cl₂ + H₂O ⇌ HCl + HClO (可逆反应),HClO具有强氧化性,作漂白剂、消毒剂。
        • 与碱反应:Cl₂ + 2NaOH = NaCl + NaClO + H₂O (制漂白液);2Cl₂ + 2Ca(OH)₂ = CaCl₂ + Ca(ClO)₂ + 2H₂O (制漂白粉)。
    • 氯离子 (Cl⁻) 的检验
      • 方法:加AgNO₃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 离子方程式:Ag⁺ + Cl⁻ = AgCl↓。
  •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

    • 硫 (S)
      • 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俗称硫磺。
    • 二氧化硫 (SO₂)
      • 物理性质: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
        • 酸性氧化物:SO₂ + H₂O ⇌ H₂SO₃;SO₂ + 2NaOH = Na₂SO₃ + H₂O。
        • 还原性:2SO₂ + O₂ $\xrightarrow{催化剂}$ 2SO₃。
        • 氧化性:SO₂ + 2H₂S = 3S↓ + 2H₂O。
        • 特性:漂白性 (品红溶液褪色)。
    • 硫酸 (H₂SO₄)
      • 物理性质:无色油状液体,难挥发,高沸点。
      • 化学性质
        • 稀硫酸:酸的通性 (H₂SO₄ = 2H⁺ + SO₄²⁻)。
        • 浓硫酸
          • 吸水性:作干燥剂 (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如NH₃)。
          • 脱水性:使有机物炭化 (如C₁₂H₂₂O₁₁ $\xrightarrow{浓H_2SO_4}$ 12C + 11H₂O)。
          • 强氧化性:与Cu、C等反应 (加热时)。
  •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

    • 氮气 (N₂)
      • 结构:N≡N,键能大,化学性质稳定。
      • 用途:合成氨、保护气。
    • 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
      • NO:无色气体,不溶于水,易被O₂氧化为NO₂ (2NO + O₂ = 2NO₂)。
      • NO₂:红棕色气体,有毒,易与水反应 (3NO₂ + H₂O = 2HNO₃ + NO)。
    • 氨 (NH₃)
      •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极易溶于水 (1:700),水溶液显碱性。
      • 化学性质
        • 与水反应:NH₃ + H₂O ⇌ NH₃·H₂O ⇌ NH₄⁺ + OH⁻。
        • 与酸反应:NH₃ + HCl = NH₄Cl (产生白烟)。
        • 氨的催化氧化:4NH₃ + 5O₂ $\xrightarrow{催化剂}$ 4NO + 6H₂O。
    • 铵盐 (NH₄⁺)
      • 性质:不稳定性,受热易分解 (NH₄Cl $\xrightarrow{\Delta}$ NH₃↑ + HCl↑)。
      • 检验:与强碱共热,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NH₃)。
    • 硝酸 (HNO₃)
      • 特性:不稳定性 (见光/受热分解),强氧化性 (与大多数金属、非金属反应)。
      • 与金属反应:与Cu反应,无论浓稀均产生NOx气体;与Fe、Al在常温下钝化。

总结与建议

  1. 以元素为中心:学习元素化合物时,围绕一种核心元素(如Na, Al, Fe, S, N),掌握其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的性质和转化关系。
  2. 抓主线:将“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这三条理论主线贯穿于所有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用理论去解释现象。
  3. 重对比:多进行对比,如钠与镁、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氯化亚铁与氯化铁、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等,通过对比加深理解和记忆。
  4. 勤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多回顾实验现象,将实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更好地学习高中化学必修一!祝你学习进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