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五年级下数学思维导图2025最新考点有哪些?

五年级下数学思维导图2025最新考点有哪些?-图1

五年级下册数学思维导图(总览)

graph TD
    A[五年级下册数学] --> B[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A --> C[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A --> D[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A --> E[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A --> F[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
    A --> G[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A --> H[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A --> I[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
    A --> J[总复习];
    subgraph 数与代数
        C; E; G;
    end
    subgraph 图形与几何
        B; D; F;
    end
    subgraph 统计与概率
        H;
    end
    subgraph 综合与实践
        I; J;
    end

各单元详细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graph TD
    A[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 B[核心知识点];
    A --> C[关键能力];
    A --> D[典型问题];
    subgraph B[核心知识点]
        B1[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
        B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推断其他方向的形状];
        B3[观察由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
    end
    subgraph C[关键能力]
        C1[空间想象力];
        C2[逻辑推理能力];
        C3[三视图的初步认识];
    end
    subgraph D[典型问题]
        D1[根据给定的三个视图,搭出符合条件的立体图形];
        D2[计算搭出这个立体图形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D3[计算最多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end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graph TD
    A[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 B[核心概念];
    A --> C[重要性质];
    A --> D[特殊概念];
    A --> E[解题方法];
    subgraph B[核心概念]
        B1[因数/约数];
        B2[倍数];
        B3[质数/素数];
        B4[合数];
        B5[1的特殊性];
    end
    subgraph C[重要性质]
        C1[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C2[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C3[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它本身];
        C4[20以内的质数口诀: 2, 3, 5, 7, 11, 13, 17, 19];
    end
    subgraph D[特殊概念]
        D1[2, 3, 5的倍数特征];
        D2[奇数与偶数];
        D3[质因数];
        D4[分解质因数];
        D5[最大公因数/GCF];
        D6[最小公倍数/LCM];
    end
    subgraph E[解题方法]
        E1[找因数:成对找,从1开始];
        E2[找倍数:用这个数分别乘1, 2, 3...];
        E3[求GCF:列举法、短除法];
        E4[求LCM:列举法、短除法];
        E5[GCF和LCM的关系:GCF × LCM = 两数之积];
    end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graph TD
    A[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 B[认识];
    A --> C[表面积];
    A --> D[体积];
    A --> E[容积];
    subgraph B[认识]
        B1[长方体];
        B2[正方体];
        B3[棱、顶点、面];
        B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end
    subgraph C[表面积]
        C1[长方体表面积 = (长×宽 + 长×高 + 宽×高) × 2];
        C2[正方体表面积 = 棱长² × 6];
        C3[实际应用:计算包装纸、粉刷墙壁等];
    end
    subgraph D[体积]
        D1[体积单位:立方厘米(cm³)、立方分(dm³)、立方米(m³)];
        D2[长方体体积 = 长 × 宽 × 高];
        D3[正方体体积 = 棱长³];
        D4[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000];
        D5[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排水法)];
    end
    subgraph E[容积]
        E1[容积的意义:容器内部空间的大小];
        E2[容积单位:升、毫升];
        E3[容积与体积的关系:1L = 1000mL, 1dm³ = 1L];
        E4[容积的计算方法(通常从里面量)];
    end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graph TD
    A[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 B[分数的意义];
    A --> C[分数与除法];
    A --> D[真分数与假分数];
    A --> E[分数的基本性质];
    A --> F[约分和通分];
    A --> G[分数的大小比较];
    subgraph B[分数的意义]
        B1[单位“1”];
        B2[分数各部分名称:分子、分母、分数线];
        B3[分数表示的意义: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或除法的商];
    end
    subgraph C[分数与除法]
        C1[被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 除数 (除数≠0)];
        C2[分母相当于除数,分子相当于被除数];
    end
    subgraph D[真分数与假分数]
        D1[真分数:分子 < 分母,小于1];
        D2[假分数:分子 ≥ 分母,大于或等于1];
        D3[带分数:由整数部分和真分数部分组成];
        D4[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end
    subgraph E[分数的基本性质]
        E1[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
        E2[约分和通分的理论依据];
    end
    subgraph F[约分和通分]
        F1[约分: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化成最简分数];
        F2[通分: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end
    subgraph G[分数的大小比较]
        G1[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就大];
        G2[同分子分数:分母小的就大];
        G3[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比较];
    end

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

graph TD
    A[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 --> B[轴对称];
    A --> C[旋转];
    subgraph B[轴对称]
        B1[轴对称图形];
        B2[对称轴];
        B3[特征:沿对称轴对折,两边完全重合];
        B4[画法:找关键点,做垂线,取等距,连线];
    end
    subgraph C[旋转]
        C1[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C2[特征: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位置改变];
        C3[画法:找关键点,连接中心点,按方向和角度旋转,连线];
        C4[生活中的例子:钟表指针、风车等];
    end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graph TD
    A[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 B[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A --> C[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A --> D[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subgraph B[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B1[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B2[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end
    subgraph C[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C1[关键: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
        C2[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C3[结果要化简];
    end
    subgraph D[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D1[运算顺序:从左到右,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D2[可以一次性通分,也可以分步计算];
        D3[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end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graph TD
    A[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 B[与条形统计图对比];
    A --> C[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A --> D[制作与读图];
    subgraph B[与条形统计图对比]
        B1[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B2[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
    end
    subgraph C[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C1[用点表示数据];
        C2[用线段连接各点];
        C3[线的起伏变化表示增减趋势];
    end
    subgraph D[制作与读图]
        D1[制作步骤:1.写标题 2.画坐标轴 3.标数据点 4.连线 5.写单位];
        D2[读图信息:1.看具体数值 2.看整体变化趋势 3.比较数据差异];
    end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

graph TD
    A[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 --> B[问题核心];
    A --> C[解题策略];
    A --> D[最优方法];
    subgraph B[问题核心]
        B1[物品外观相同,但有一个次品(轻或重)];
        B2[用天平称,最少需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
    end
    subgraph C[解题策略]
        C1[三分法:每次将物品分成3份(尽量平均)];
        C2[分析称量结果:平衡或不平衡];
        C3[逐步缩小范围];
    end
    subgraph D[最优方法]
        D1[规律:如果3ⁿ ≥ 待测物品总数,则至少需要n次];
        D1[9个物品(3²),至少需要2次];
        D1[27个物品(3³),至少需要3次];
    end

如何使用这份思维导图

  1. 课前预习:在学习新单元前,先看总览,了解本学期要学什么,然后预习当前单元的思维导图,对核心概念有个初步印象。
  2. 课堂学习:老师讲课时,对照思维导图的分支,把老师补充的细节、例题、方法等填充到相应节点下,让它成为你的个性化笔记。
  3. 课后复习:做完作业后,看着思维导图,尝试回忆每个知识点的内容、公式和易错点,这比单纯看书更有效。
  4. 考前总复习:考试前,以思维导图为框架,逐一回顾所有知识点,查漏补缺,特别是那些你标注了“★易错”或“★重点”的地方。
  5. 构建自己的导图:这份导图是一个模板,最好的方法是亲手画一遍(或用软件制作),并在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例子,这样知识才能真正内化。

希望这份详细的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更好地掌握五年级下册的数学知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