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核心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一部分: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
1 适应人生新阶段
- 认识与适应大学:
- 新环境(学习、生活、人际)
- 新特点(自主性、多样性、专业性)
- 新任务(学习、社交、规划未来)
- 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 自主学习
- 全面学习
- 创新学习
- 终身学习
- 培养优良的学风:
- 求真务实
- 严谨自律
- 开拓创新
- 认识与适应大学:
-
2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 理想信念的内涵与重要性:
- 内涵:精神之“钙”,人生的“总开关”
- 作用:指引方向、提供动力、坚定意志
-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 立足当下,脚踏实地
- 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 理想信念的内涵与重要性:
-
3 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 中国梦的内涵:
- 国家富强
- 民族振兴
- 人民幸福
-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 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
- 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具体体现
- 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
-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 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
- 中国梦的内涵:
第二部分:理想信念——精神上的“钙”
-
1 理想信念的特征与类型
- 特征:
超越性、实践性、时代性、阶级性、多样性
- 类型:
- 从性质上:科学理想与非科学理想
- 从层次上:崇高理想与一般理想
- 从对象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 特征:
-
2 信仰的力量
- 信仰的内涵: 对某种主张、主义或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 马克思主义信仰:
- 科学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 人民性:站在人民的立场
- 实践性: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
-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
-
3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 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 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 坚定“四个自信”(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 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第三部分:人生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
1 正确认识人生目的
- 人生目的: 回答“人为什么活着”的根本问题。
- 三种错误人生目的:
- 拜金主义
- 享乐主义
- 极端个人主义
-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 最崇高、最科学的人生目的
- 是无产阶级的人生观核心
-
2 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境遇
- 人生态度的内涵: 对人生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 端正人生态度:
- 认真务实
- 积极进取
- 悲观消极(需摒弃)
- 得过且过(需摒弃)
- 正确看待顺境与逆境:
- 顺境:不骄不躁,善用条件
- 逆境:磨砺意志,增长才干
-
3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 人生价值的内涵:
- 自我价值: 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满足
- 社会价值: 个体对社会的贡献
- 二者关系: 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根本
- 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 劳动和贡献是衡量标准
- 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 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
- 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 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 人生价值的内涵:
第四部分:道德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
-
1 道德的本质与功能
- 本质: 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反映特定阶级利益的社会意识形态。
- 功能:
- 认识功能(辨善恶)
- 规范功能(约束行为)
- 调节功能(协调关系)
- 教育功能(引导向善)
-
2 中华传统美德
- 核心思想理念: 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
- 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
3 中国革命道德
- 形成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
- 核心内涵:
- 为人民服务
- 坚持革命利益高于一切
- 实事求是、艰苦奋斗
- 无私奉献、勇于牺牲
-
4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核心: 为人民服务
- 原则:
- 集体主义原则(核心原则)
-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 着力点:
- 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 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 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第五部分:法治观——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新时代青年
-
1 法的概述
- 法的本质: 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 特征: 国家意志性、强制性、规范性、程序性。
- 作用:
- 作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 功能: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核心要义:
- 坚持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根本立场)
-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基本原则)
-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重要原则)
- 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核心要义:
-
3 宪法与法律部门
- 宪法: 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 主要法律部门:
- 民法典(民事活动的基本法)
- 行政法(规范政府行为)
- 刑法(规定犯罪与刑罚)
- 诉讼法(程序法:民诉、刑诉、行政诉讼)
-
4 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 权利与义务观念: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 程序正义观念: 重视过程的公正性。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
5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 内涵: 运用法律方式、法律逻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 法律至上
- 权利保障
- 正义优先
- 权力制约
- 途径: 学习法律知识、参与法律实践、掌握法律方法、养成依法习惯。
-
6 自觉遵守法律
- 从遵守校园规章制度做起。
-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履行公民法定义务。
如何使用这份思维导图
- 打印或绘制: 将此框架打印出来,或用思维导图软件创建。
- 填充细节: 以每个二级标题为起点,回忆课本内容,填充关键概念、定义、重要论述和案例,在“集体主义原则”下,可以写出其核心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同时尊重和保障个人正当利益”。
- 建立联系: 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或箭头,连接不同章节之间的关联。“理想信念”是“人生观”的指导,“人生观”决定“道德观”,而“道德观”与“法治观”相辅相成。
- 重点突出: 对于老师反复强调的考点,可以用“★”或不同颜色进行标记。
- 定期回顾: 在期末复习时,看着这张导图,回忆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
希望这份详细的思维导图能帮助你系统地梳理思修课的知识体系,祝你学习顺利,取得好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