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AI能否破解思维物质基础之谜?

思维的物质基础是大脑,但这句简单的回答背后,蕴含着极其复杂和精妙的机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理解:

AI能否破解思维物质基础之谜?-图1


核心硬件:大脑的结构与组织

大脑是思维的“物理载体”或“硬件”,它不是一个均质的器官,而是由数十亿个特殊细胞组成的、高度有序的复杂网络。

基本单位:神经元

  • 神经元是大脑的功能单元,也是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电化学信号进行通信。
  • 结构:每个神经元都有三个主要部分:
    • 树突: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像天线一样。
    • 细胞体:处理接收到的信号,决定是否产生新的电信号。
    • 轴突:将信号传递出去,像电缆一样,轴突的末端有许多突触,它们是与其他神经元连接的“接口”。
  • 连接:大脑中有约860亿个神经元,它们之间通过数万亿个突触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无比复杂的网络,这个网络的连接模式,是思维的物质基础中至关重要的“软件”部分。

关键脑区与功能

不同的思维活动依赖于大脑中不同的“区域”或“网络”,这些区域协同工作。

  • 大脑皮层:这是大脑最外层、高度褶皱的灰质,是高级认知功能的核心。

    • 额叶:特别是前额叶皮层,被称为“CEO”或“总指挥”,负责决策、规划、逻辑推理、问题解决、社会行为和抑制冲动等高级执行功能。
    • 顶叶:负责处理感觉信息(如触觉、空间感),并参与注意力和导航。
    • 颞叶:与听觉、语言理解(韦尼克区)、长期记忆(尤其是情景记忆)和情感有关。
    • 枕叶:位于脑后部,是视觉处理的中心。
  • 边缘系统:位于大脑深处,是“情感中心”。

    • 杏仁核:处理恐惧、愤怒等情绪反应,尤其是与威胁相关的记忆。
    • 海马体:对于形成新的长期记忆至关重要,尤其是情景记忆(“昨天在哪里做了什么”)。
  • 小脑:传统上认为只负责运动协调,但现在发现它在认知功能、语言学习和精细调节思维过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运行机制:电与化学的交响乐

思维不是静态的结构,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两种主要的信号传递方式。

电信号:动作电位

  • 神经元通过短暂的电压变化(动作电位)来传递信息,这就像电路中的“开/关”信号。
  • 当神经元接收到足够强的兴奋性输入时,它就会“放电”,产生一个沿轴突传播的电脉冲,大脑中同时有亿万个神经元在以这种方式放电,构成了思维的“底噪”或“节奏”。

化学信号:神经递质

  • 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间隙,信息的传递依赖于神经递质,这些化学物质像“信使”一样,从一个神经元释放,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受体,从而增强或抑制其信号。
  • 重要的神经递质及其与思维的联系
    • 多巴胺:与奖励、动机、注意力和愉悦感有关,多巴胺系统失调与帕金森病(运动障碍)和成瘾、精神分裂症(思维障碍)有关。
    • 血清素:调节情绪、食欲、睡眠和社交行为,血清素水平低与抑郁症和焦虑症密切相关。
    • 去甲肾上腺素:与觉醒、注意力和应激反应有关,是“战斗或逃跑”反应的关键参与者。
    • 乙酰胆碱:与学习、记忆和肌肉收缩有关,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乙酰胆碱水平显著下降。
    • 谷氨酸:大脑中最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对学习和记忆至关重要。
    • GABA (γ-氨基丁酸):最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起到“刹车”作用,防止神经网络过度兴奋,维持平衡。

思维的本质,可以看作是特定模式下的神经元集群的电活动,以及它们之间通过神经递质进行化学调控的动态过程。


可塑性:物质基础是动态变化的

这是现代神经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根据我们的经验和学习进行重塑。

  • 突触可塑性:这是学习和记忆的细胞基础。

    • 赫布定律:“一起放电的神经元会连接在一起。” 当两个神经元被频繁地同时激活时,它们之间的突触连接会变强,反之,不常用的连接则会减弱或消失。
    • 这意味着,每一次学习、每一次记忆的形成,都对应着大脑物理结构的微小改变,你学会骑自行车,你的大脑中相关的神经通路就被强化了。
  • 神经发生:过去认为成年后大脑不再产生新的神经元,但现在发现,在海马体等特定区域,新的神经元确实可以不断生成,这个过程对学习和情绪调节有重要作用。


从物质到思维的桥梁:涌现与整合

这是哲学和科学上最难回答的问题,我们知道了大脑的结构和机制,但如何解释这些物理过程“涌现”出主观的、第一人称的体验(如看到红色的感觉、感到悲伤、思考“我是谁”)?

  1. 涌现:思维是大脑这个复杂系统整体涌现出的属性,就像单个水分子没有“湿”的属性,但大量水分子聚集在一起就表现出“湿润”一样;单个神经元没有“思想”,但亿万个神经元协同工作,就产生了思维、意识和自我意识,我们不能仅通过研究单个神经元来完全理解思维,必须从网络层面、系统层面来分析。

  2. 整合信息论:由神经科学家朱利奥·托诺尼提出,该理论认为,一个系统要产生意识,必须能够高度整合信息,并且信息本身是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大脑的神经网络结构恰好满足这种高度整合的特性。

  3.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该理论将意识比作一个“剧院的舞台”,大脑中无数无意识的“演员”(模块)在后台处理信息,只有最重要的信息才能被“聚光灯”(注意机制)照亮,投射到“舞台”(全局工作空间)上,从而成为我们意识到的内容,并广播给其他“演员”。


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多层次、动态、整合的系统:

  • 基础硬件:由神经元突触组成的大脑,特别是其特定的皮层和边缘系统结构。
  • 运行机制:以电信号(动作电位)为基本编码,以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为调控手段的动态信息处理过程。
  • 动态特性:具有强大的神经可塑性,使得学习和记忆成为可能,大脑的结构随经验而改变。
  • 最终谜题:这些物理过程如何涌现出主观的、非物质的意识、思想和情感,是科学和哲学仍在探索的终极问题。

思维是大脑这个复杂物质系统的一种高级功能,我们的大脑既是思考的器官,也是被思考的内容本身。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