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AI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

什么是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是一种能够产生新颖且有价值的想法、方法或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AI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图1

它包含两个核心要素:

  1. 新颖性:想法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前所未有的,它能打破常规,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
  2. 价值性:想法不是天马行空的空想,而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满足某种需求、带来积极影响或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

一个经典的例子:

  • 普通思维:如何让杯子装更多水?—— 把杯子做大。
  • 创造思维:如何让杯子装更多水?—— 设计一个可以折叠的杯子,或者发明一种新材料,让杯子本身就能“生长”出更多空间。

创造思维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属,它是一种可以学习和训练的技能


创造思维的核心特征

心理学家J. P. Guilford 提出了创造思维的几个关键特征,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1. 流畅性:在短时间内能产生大量想法的能力,它追求的是“数量”,是产生好点子的基础。

    • 例如:给“回形针”想尽可能多的用途。(当书签、天线、牙签、开锁工具、微型雕塑……)
  2. 变通性: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思考问题,灵活转换思维类别的能力,它追求的是“广度”和“多样性”。

    • 例如: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可以从“增加道路”(基建角度)、“发展公共交通”(政策角度)、“错峰上下班”(社会管理角度)、“推广远程办公”(技术角度)等多个维度去思考。
  3. 独创性:能产生独特、罕见、与众不同想法的能力,它追求的是“深度”和“新颖度”。

    • 例如:别人都在想如何优化手机电池续航,而你想发明一种“永远不用充电”的手机,比如通过环境温差或声波来供电。
  4. 精进性:对已有的想法进行完善、优化、提炼和深化,使其更加具体、可行和完美的能力,它追求的是“质量”。

    • 例如:你有一个“共享雨伞”的初步想法,然后你开始思考:如何定位?如何收费?如何维护?如何防止损坏?如何实现盈利?这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精进。

创造思维的障碍(是什么在扼杀我们的创造力?)

在培养创造思维之前,我们需要先扫清障碍:

  • 思维定势:习惯用固定的、老一套的方式看待问题,笔就是用来写字的”。
  • 功能固着:只看到物品的常见功能,忽略了其他可能性,盒子只能装东西”。
  • 从众心理:害怕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观点。
  • 害怕失败与评判:担心自己的想法被嘲笑或否定,从而不敢表达。
  • 过早下结论:在产生足够多想法之前,就急于用“不行”、“太麻烦了”等理由否定自己。
  • 信息过载与缺乏专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被各种碎片化信息占据,缺乏深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如何培养和训练创造思维?(实践方法)

创造思维像肌肉一样,越练越强,以下是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

打破思维框架

  • SCAMPER法:一个强大的创意激发工具,对现有事物进行提问。

    • Substitute (替代):用什么可以替代?用竹子替代塑料做牙刷柄。
    • Combine (合并):能和什么结合?手机+相机=智能手机。
    • Adapt (改造):能效仿什么?模仿荷叶的疏水性,制造防水面料。
    • Modify/Magnify (修改/放大):能改变形状、颜色、功能吗?把普通圆珠笔改成带温度计的。
    • Put to another use (挪作他用):它还能用来干什么?泡沫塑料可以用来做园艺的培植土。
    • Eliminate (剔除):能去掉什么?去掉手机键盘,做出全触屏手机。
    • Reverse/Rearrange (反转/重排):能颠倒流程或部件吗?先付款再吃饭,变成了先吃饭后付款(很多餐厅的模式)。
  • 六顶思考帽:由爱德华·德·波诺提出,让我们从不同角色思考问题,避免混乱。

    • 白帽(事实与数据):我们有哪些信息?
    • 红帽(情感与直觉):我的感觉是什么?
    • 黑帽(谨慎与风险):这里面有什么潜在问题?
    • 黄帽(价值与利益):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 绿帽(创意与可能):我们还有其他办法吗?
    • 蓝帽(组织与控制):我们该如何安排整个思考过程?

拓宽知识边界

  • 跨界学习:不要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一个程序员可以去学点心理学,一个设计师可以去了解点物理学,不同领域的知识碰撞,最容易产生火花。
  • 保持好奇心:像孩子一样对世界发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这个按钮是干嘛用的?”“如果历史改写了会怎样?”
  • 广泛阅读与体验: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小说、科幻、历史、传记),看不同国家的电影,听不同风格的音乐,去没去过的地方旅行。

创造适宜的环境

  • 设立“创意时间”:在日程表上专门留出一段时间,比如每周三下午,用来进行头脑风暴或自由联想,不受打扰。
  • 拥抱无聊:不要时刻用手机填满碎片时间,发呆、散步、做家务等“无聊”的时刻,是大脑进行默认模式网络活动、产生“灵光一闪”的最佳时机。
  • 建立创意素材库:随时记录你的想法,无论多么疯狂,可以用手机备忘录、实体笔记本,或者像Pinterest这样的视觉工具,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改变思维习惯

  • 延迟评判:在头脑风暴阶段,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不评判”,鼓励任何想法,哪怕是荒谬的,先追求数量,再追求质量。
  • 逆向思考:把问题反过来想,如果想“如何提高用户留存率?”,可以反过来想“如何让用户流失?”,然后去避免这些导致流失的行为。
  • 类比联想:将你的问题与一个看似无关的事物进行类比。“解决这个团队协作问题,像不像一个交响乐团?我们需要指挥、首席乐手和和谐的乐谱。”
  • 拥抱失败:把失败看作是成功路上的数据反馈,而不是终点,爱迪生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

创造思维的应用领域

创造思维无处不在:

  • 商业领域:开发新产品、设计新商业模式、制定营销策略。
  • 科技领域:发明新技术、优化算法、设计用户界面。
  • 艺术领域:创作音乐、绘画、文学作品。
  • 日常生活:解决家庭收纳问题、规划一次独特的旅行、想一个别出心裁的礼物。
  • 教育领域:设计新的教学方法,让学习更有趣。

创造思维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选择和一种实践,它要求我们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对世界保持好奇,对规则保持怀疑,并乐于通过不断的练习来锻炼我们大脑的“肌肉”。

从今天起,试着用一个问题开始你的创造之旅:“我还能怎么……?”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