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炎症最新研究进展有哪些?思维导图更新了吗?

炎症 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炎症

炎症最新研究进展有哪些?思维导图更新了吗?-图1


核心概念

  • 定义:机体对致炎因子(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复杂的全身性反应。
  • 本质:一种复杂的、动态的、具有保护性的防御反应。
  • 目的
    • 清除损伤因子和坏死组织。
    • 局限炎症区域,防止蔓延。
    • 修复损伤组织,恢复功能。
  • 基本病理变化
    • 变质:局部组织细胞的损伤、变性和坏死。
    • 渗出:血管反应,血浆和白细胞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质。
    • 增生:炎症区域实质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的增生,以修复损伤。

病因

  • 生物性因素
    • 细菌(最常见)
    • 病毒
    • 真菌
    • 寄生虫
  • 物理性因素
    • 高温(烧伤、烫伤)
    • 低温(冻伤)
    • 机械性损伤(切割、撞击)
    • 放射线
  • 化学性因素
    • 外源性:强酸、强碱、毒气
    • 内源性: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代谢产物(如尿酸)
  • 免疫性因素
    •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对自身或外来抗原的异常免疫反应。
    •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如类风湿关节炎)。

基本病理过程

  • 血管反应(炎症的中心环节)
    • 早期:血流变化
      • 短暂痉挛:损伤初期。
      • 血流加快:动脉性充血,表现为“红”和“热”。
    • 中期:血管通透性增加
      • 血浆渗出:富含蛋白质的液体渗出组织间隙,导致“肿”。
      • 白细胞渗出:炎症的关键特征,是防御的核心。
  • 白细胞反应
    • 边集:白细胞沿血管壁滚动、附壁。
    • 游出:白细胞通过血管内皮细胞间隙游出血管外。
    • 趋化作用:白细胞被化学物质(趋化因子)吸引,向炎症病灶定向移动。
    • 吞噬作用: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和坏死组织。
    • 免疫作用: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发挥特异性免疫功能。
    • 释放炎症介质:白细胞释放多种酶和化学物质,加剧炎症反应。
  • 组织损伤
    • 由致炎因子直接引起。
    • 由白细胞释放的酶(如溶酶体酶)和炎症介质间接引起。

炎症的临床表现

  • 局部表现(卡他性炎症的典型特征)
    • :动脉性充血,血流加快。
    • :动脉性充血,血流加快,代谢增强。
    • :炎性渗出物导致组织水肿。
    • :炎性介质刺激神经末梢,或炎性水肿压迫神经。
    • 功能障碍:上述改变的综合结果,导致器官功能受损。
  • 全身反应
    • 发热:外源性或内源性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 白细胞总数改变
      • 细菌感染常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
      • 病毒感染常导致淋巴细胞增多。
    • 急性期反应蛋白:如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等在肝脏合成增多。

炎症的类型

  • 按病程分类
    • 急性炎症
      • 特点:起病急、病程短(数天至数周)、以血管反应和白细胞渗出为主。
      • 主要细胞:中性粒细胞。
      • 结局:痊愈、迁延为慢性炎症、蔓延扩散。
    • 慢性炎症
      • 特点:起病隐匿、病程长(数月至数年)、以增生为主,伴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 主要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
      • 结局:迁延不愈、导致组织破坏和纤维化。
  • 按病变特征分类
    • 变质性炎症:以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为主(如病毒性肝炎)。
    • 渗出性炎症:以血管反应和渗出为主。
      • 浆液性炎症:渗出物以血清为主(如感冒初期)。
      • 纤维素性炎症:渗出物含大量纤维素(如大叶性肺炎)。
      • 化脓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伴有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如脓肿)。
      • 出血性炎症:渗出物含大量红细胞(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
    • 增生性炎症:以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为主,形成肉芽肿(如结核病)。

炎症的结局

  • 痊愈
    • 完全痊愈:组织结构和功能完全恢复。
    • 不完全痊愈:由肉芽组织修复,留下瘢痕。
  • 迁延为慢性炎症

    致炎因子持续存在,炎症反应反复发作。

  • 蔓延扩散
    • 局部蔓延:炎症灶向周围组织扩散。
    • 淋巴道扩散: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 血道扩散
      • 菌血症:细菌入血但无繁殖症状。
      • 毒血症:细菌毒素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 败血症:细菌入血并大量繁殖,引起全身性严重中毒症状。
      • 脓毒血症: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并在全身多个器官形成转移性脓肿。

炎症介质

  • 定义: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或体液产生和释放,并能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活性物质。
  • 来源
    • 细胞来源:肥大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
    • 体液来源:血浆中的蛋白前体(如激肽系统、补体系统)。
  • 主要种类与作用
    • 组胺:增加血管通透性。
    • 前列腺素:引起疼痛、发热、血管扩张。
    • 白细胞三烯:强烈趋化白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
    • 一氧化氮:引起血管扩张。
    • 细胞因子:如TNF-α, IL-1, IL-6(调节免疫、引起发热、急性期反应)。
    • 补体系统:吸引白细胞、增强吞噬功能、导致细胞溶解。
    • 激肽系统: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疼痛。

炎症的临床意义与调控

  • 临床意义
    • 积极意义: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没有炎症就无法清除损伤、控制感染、修复组织。
    • 消极意义:炎症反应过度或失控会对机体造成损害(如脓毒症休克、自身免疫病)。
  • 调控
    • 抗炎治疗: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或糖皮质激素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症状。
    • 病因治疗:根本方法是消除致炎因子(如使用抗生素杀灭细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