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2025年行政法思维导图最新版更新了吗?

行政法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行政法

2025年行政法思维导图最新版更新了吗?-图1


第一层:总论


第二层:行政法的基本理论

  • 行政与行政法
    • 行政的定义与分类
      • 公行政(国家行政、社会公行政)
      • 私行政
      • 核心概念:国家行政(行政法主要调整对象)
    • 行政法的定义与调整对象
      • 定义:调整行政关系,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规范总称。
      • 调整对象:行政关系(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内部行政关系、行政救济关系等)。
    • 行政法的渊源
      • 成文法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国际条约/协定。
      • 非成文法渊源:法律原则、判例(在特定法域)、司法解释。
    •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 合法行政原则(首要原则)
        • 法律优先(法律高于一切规范性文件)
        • 法律保留(特定事项必须由法律规定)
      • 合理行政原则
        • 公平公正(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 相关性(考虑相关因素,不相关因素)
        • 比例原则(手段必要、损害最小、均衡)
      • 程序正当原则
        • 行政公开(知情权)
        • 参与权(听证、陈述、申辩)
        • 信赖保护原则(保护公民对行政行为的合理信赖)
      • 高效便民原则
        • 效率原则
        • 便利原则
      • 诚实守信原则
        • 信息真实
        • 信守承诺
      • 权责统一原则
        • 执法有保障
        • 用权受监督
        • 违法要追究
        • 侵权要赔偿

第二层:行政主体

  • 行政主体的概念与特征
    • 概念:能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权,并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
    • 特征:组织性、独立性(名义上和责任上)、法定性。
  • 行政主体的范围
    • 行政机关
      • 中央行政机关(国务院、各部委、国务院直属机构等)
      • 地方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关如行政公署、区公所、街道办事处)
    •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 概念:依法律、法规授权而获得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
      • 特征:非行政机关,但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如高校学位授予、行业协会管理)。
    • 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 重要区别: 受委托组织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其行为后果由委托机关承担。

第二层:行政行为

  • 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 概念: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 特征:从属法律性、裁量性、单方性、效力先定性。
  • 行政行为的分类
    • 抽象行政行为 vs. 具体行政行为
      • 抽象:制定普遍性行为规范(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不针对具体人、事。
      • 具体:针对特定对象,产生具体法律效果(如行政处罚、行政许可)。
    • 内部行政行为 vs. 外部行政行为
      • 内部:对组织内部人员或机构的管理行为(如人事任免)。
      • 外部:对社会相对人的管理行为(如工商登记)。
    • 羁束行政行为 vs. 裁量行政行为
      • 羁束:法律对范围、方式、程序等有明确、唯一规定。
      • 裁量:法律在范围内允许行政机关自行判断和选择。
  • 行政行为的效力
    • 确定力: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改变或撤销。
    • 拘束力:对行政主体和相对人都有约束力。
    • 执行力:在相对人不履行义务时,可依法强制执行。
  • 行政行为的成立与合法要件
    • 成立要件:主体、权限、内容、程序均符合要求。
    • 合法要件:主体合法、权限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证据确凿。
  • 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止
    • 无效:重大且明显违法(如内容不可能),自始无效。
    • 撤销:一般违法,可追溯既往(除非公共利益需要)。
    • 废止:合法行为因客观情况变化不再需要,面向未来失效。

第二层:行政程序

  • 行政程序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 概念: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应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和时限。
    • 基本原则:公开、公正、参与、效率。
  • 主要行政制度
    • 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知情权。
    • 听证制度:在作出不利决定前听取当事人意见。
    • 说明理由制度:作出行政决定时说明事实和法律依据。
    • 行政案卷制度:行政决定的依据必须记录在案卷中。

第二层:行政救济

  • 行政复议
    • 概念: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纠正。
    • 范围:可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和部分抽象行政行为。
    • 程序:申请、受理、审理(书面为主)、决定。
    • 法律后果:维持、撤销、变更、确认违法、责令履行等。
  • 行政诉讼
    • 概念:法院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
    • 受案范围: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排除国家行为、抽象行为、内部行为、最终裁决行为等)。
    • 基本原则
      • 合法性审查原则(核心)
      • 不适用调解(行政赔偿、补偿案件除外)
      • 被告负举证责任
    • 程序:起诉、受理、审理(开庭审理)、判决。
    • 判决类型:维持、撤销、重作、变更、确认违法/无效、履行职责、给付、赔偿。
  • 行政赔偿
    • 概念: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 构成要件:主体、行为、损害、因果关系、违法性。
    • 赔偿范围: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财产权损害。
    • 追偿:赔偿义务机关向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追偿。
  • 行政补偿
    • 概念:合法行政行为造成相对人损失,国家给予的补偿。
    • 与赔偿区别:行为是否合法。

第二层:分论(主要行政行为)

  • 行政处罚
    • 概念: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相对人给予的惩戒。
    • 基本原则:处罚法定、公正公开、过罚相当、处罚与教育相结合。
    • 种类:警告、罚款、没收、责令停产停业、暂扣/吊销许可证、行政拘留等。
    • 程序: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听证)、听证程序。
  • 行政许可
    • 概念:行政机关经申请,依法准予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 基本原则:许可法定、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信赖保护。
    • 程序: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听证)、期限。
    • 撤销与注销
  • 行政强制
    • 概念:为维护公共安全,预防、制止或控制危害行为,依法对人身或财产采取的强制措施。
    • 分类
      • 行政强制措施:暂时性限制(如查封、扣押、冻结)。
      • 行政强制执行:对不履行义务的强制履行(如代履行、强制划拨)。
    • 基本原则:法定、比例、教育与强制相结合、权利救济。
  • 政府信息公开
    • 概念:行政机关主动或依申请公开其制作、获取的政府信息。
    • 范围: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需区分公开与不公开信息)。
    • 程序:申请、审查、处理、答复。
  • 行政征收与征用
    • 行政征收:无偿取得财产(如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
    • 行政征用:因公共利益需要,有偿临时使用财产(如征用土地、房屋)。

总结与记忆提示

  • 核心线索:行政法始终围绕“行政权”这一核心,探讨“谁有权”(行政主体)、“如何行使”(行政行为、行政程序)、“如何监督”(行政救济)以及“如何对公民负责”(行政赔偿补偿)。
  • 对比记忆
    • 抽象行政行为 vs. 具体行政行为:是判断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基础。
    • 行政主体 vs. 行政机关 vs. 授权组织 vs. 委托组织:明确责任归属的关键。
    • 行政赔偿 vs. 行政补偿:区分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 行政处罚 vs. 行政强制措施:前者是“惩戒”,后者是“暂时控制”。
  • 合法性、合理性、程序正当、信赖保护、比例原则、被告举证。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帮助你系统地构建行政法的知识体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