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公考思维导图该怎么用?

这份导图不仅涵盖了考试的核心模块,更重要的是,它融入了“公考思维”——一种站在政府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比单纯的知识点罗列更重要。

公考思维导图该怎么用?-图1


公考思维导图(总览)

我们可以将整个公考备考过程分为三大核心板块:

  1. 认知与战略层:明确方向,制定计划。
  2. 知识与能力层:分模块击破,掌握核心。
  3. 实践与冲刺层:模拟实战,查漏补缺。

下面我们对每个板块进行详细展开。


第一部分:认知与战略层

  • 1 考试认知

    • 目标定位
      • 考什么?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行测) + 《申论》
      • 为什么考? 选拔具备公共服务意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政策理论水平的优秀人才。
      • 为谁而考? 招录单位(政府机关)需要什么样的人?(忠诚、担当、务实、为民)
    • 核心要求
      • 速度与精度:行测要求在极短时间内高准确率答题。
      • 深度与广度:申论要求对社会热点有深刻理解,并能上升到政策层面。
      • 政治素养:熟悉国家大政方针,具备“政府话语体系”。
  • 2 备考战略

    • 信息搜集
      • 招考公告:关注国考、省考、选调生等不同类型。
      • 职位表:精准选择,结合自身专业、兴趣、发展前景。
      • 考试大纲:明确考试范围和题型变化。
    • 制定计划
      • 长期规划(3-6个月):基础学习 -> 强化提升 -> 冲刺模考。
      • 短期计划(每周/每日):细化到每天每个模块的学习任务和刷题量。
      • 动态调整:根据模考结果,不断优化学习重点。
    • 资源选择
      • 教材:选择主流机构(如粉笔、中公、华图)的系统教材。
      • 课程:线上/线下系统班、技巧班,适合基础薄弱或自学困难者。
      • APP:用于碎片化刷题、看解析、积累素材(如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半月谈)。

第二部分:知识与能力层

这是备考的核心,分为行测和申论两大块。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行测)

  • 1 常识判断

      • 政治:马哲、中特、时政(会议、讲话、文件)。
      • 法律: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等基础法条。
      • 经济:宏观经济政策、市场经济原理。
      • 管理:行政管理、公文写作基础。
      • 人文:历史、文化、科技、地理。
    • 备考策略
      • 日常积累:利用碎片时间,关注新闻,使用“学习强国”APP。
      • 系统梳理:建立知识框架,不求深,但求广。
      • 放弃策略:此模块性价比相对较低,遇到难题果断跳过。
  • 2 言语理解与表达

      • 逻辑填空:实词、成语辨析,重在语境分析。
      • 片段阅读:主旨概括、意图判断、细节理解、标题添加。
      • 语句表达:语句排序、下文推断、病句歧义。
    • 备考策略
      • 核心是“语感”:通过大量阅读(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培养。
      • 方法是“逻辑”:分析文段结构(总分、分总、转折、因果),找到主题句。
      • 技巧是“排除”:排除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偏离主旨的选项。
  • 3 数量关系

      • 数学运算:工程、行程、利润、排列组合、概率、几何等。
      • 数字推理(部分省份考):等差、等比、幂次、分数等规律。
    • 备考策略
      • 掌握核心公式:牢记高频考点公式(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
      • 学习解题技巧:代入法、赋值法、整除特性、比例法等。
      • 取舍策略:此模块难度大,耗时久,优先掌握简单题型,难题可战略性放弃。
  • 4 判断推理

      • 图形推理:位置、样式、属性、数量、重构等规律。
      • 定义判断:紧扣定义关键词,进行匹配和辨析。
      • 类比推理:寻找词语间的逻辑关系(因果、包容、功能、并列等)。
      • 逻辑判断:翻译推理、真假判断、归纳推理、加强削弱。
    • 备考策略
      • 图形推理:总结规律,形成“题感”。
      • 定义判断:像机器人一样,严格按定义来,不加入主观臆断。
      • 逻辑判断:掌握翻译规则(“..就...”->“前推后”),这是核心。
  • 5 资料分析

    • :根据图表、文字材料,进行快速、准确的计算和比较。
    • 备考策略
      • 这是“送分题”:只要投入时间,回报率最高。
      • 核心是“公式”:牢记增长率、比重、平均数、倍数等核心公式。
      • 关键在“速算”:熟练使用估算法、截位直除法、首数法等。
      • 训练“找数”能力:快速定位数据来源。

《申论》

  • 1 核心能力

    • 阅读理解能力:快速、准确地从给定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
    • 综合分析能力:对问题、观点、现象进行归纳、概括和阐释。
    •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针对问题,提出具体、可行、有针对性的对策。
    • 文字表达能力:使用规范、简洁、流畅的“官方语言”进行表述。
  • 2 题型解析

    • 归纳概括题
      • 本质:信息的“搬运工”和“压缩包”。
      • 方法:找全要点(问题、原因、影响、对策),分类整合,分条作答。
    • 综合分析题
      • 本质:对某个概念、观点或现象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剖析。
      • 方法:明确分析对象,回到材料找依据,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 提出对策题
      • 本质:针对问题,开出“药方”。
      • 方法:对策要具体(谁来做、怎么做、达到什么效果),要源于材料,也要适度引申。
    • 应用文写作
      • 本质:格式规范、内容得体的“小公文”。
      • 方法:掌握常见文种(倡议书、宣传稿、汇报提纲等)的格式和语言风格,内容要点来自材料。
    • 大作文
      • 本质:围绕给定主题,进行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议论文写作。
      • 方法
        • 立意:准确、深刻、积极,通常结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 鲜明、有力。
        • 结构:经典的“五段三分”式(开头-分论点-。
        • 论据:理论(政策、讲话)+ 事实(案例、数据)。
        • 语言:多用排比、对偶,善用官方词汇,体现思想深度。

第三部分:实践与冲刺层

  • 1 模拟演练

    • 掐时模考:完全模拟考试流程,训练时间分配和抗压能力。
    • 真题为主:反复研究近3-5年国考及目标省份真题。
    • 错题复盘:建立错题本,分析错误原因(知识点盲区?思路错误?粗心?),定期回顾。
  • 2 时政热点积累

    •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学习强国。
    • 方向:重点关注“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等重大主题。
    • 方法:整理成专题,思考其背景、意义、问题、对策,为申论积累素材。
  • 3 心态调整

    • 平常心:公考是选拔性考试,不是人生唯一出路。
    • 自信心:相信通过系统训练,能力可以提升。
    • 坚韧心:备考过程枯燥漫长,要能坚持到底。

公考思维的核心

这张思维导图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一种“准公务员思维”

  • 看问题:从“是什么”深入到“为什么”和“怎么办”,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 提对策:对策要具体、可行、有针对性,避免空话套话,要考虑到政策执行的成本、效果和可能产生的新问题。
  • 写文章:站位要高,格局要大,语言要规范,始终围绕“人民”和“国家”两个核心,体现服务意识和责任担当。

希望这份详细的思维导图能为您提供一个清晰的备考路线图,祝您备考顺利,成功上岸!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