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为你详细解释一下,并帮你理清思路。

核心结论:考 英语(一)
中国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分为两个主要类别,它们的英语科目要求不同:
-
学术硕士(学硕)
- 培养目标:侧重学术理论研究,为博士阶段学习或从事科研工作打基础。
- 考试科目:通常考 英语(一)。
- 与古代文学的关系:古代文学专业属于“中国语言文学”这个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它是一个典型的学术型硕士专业。 几乎所有开设古代文学专业的院校,其考研科目都要求考英语(一)。
-
专业硕士(专硕)
- 培养目标:侧重实践和应用,培养特定职业的高层次人才。
- 考试科目:通常考 英语(二)。
- 与古代文学的关系:古代文学专业基本没有对应的专硕方向,与其最接近的专硕是“学科教学(语文)”,但它培养的是中小学语文教师,更侧重教学法和实践,与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路径完全不同。
如果你的目标是攻读古代文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那么你的英语考试科目就是英语(一)。
英语(一)与英语(二)的主要区别
了解两者的区别,能让你更清楚备考的方向,英语(一)的难度普遍认为高于英语(二)。
| 对比维度 | 英语(一) | 英语(二) | 对古代文学考生的启示 |
|---|---|---|---|
| 适用专业 | 所有学术硕士(如文学、历史、哲学、理学、工学等) | 大部分专业硕士(如MBA、MPA、MPAcc、部分教育硕士等) | 古代文学(学硕)必考英语(一),难度更高。 |
| 词汇要求 | 约5500词,要求更深入、更精确的理解和运用。 | 约5500词,但更侧重常用词和基础词汇的考查。 | 需要掌握更丰富的词汇量,尤其是学术性、书面化的词汇。 |
| 语法难度 | 语法结构更复杂,长难句更多,考查更细致。 | 语法结构相对简单,句子较短。 | 备考时需要重点攻克长难句分析能力。 |
| 阅读理解 | 文章选材多来自国外知名期刊、杂志,题材广泛(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逻辑性强,设题更刁钻。 | 文章题材偏向经济、管理、社会生活等,语言更平实,设题相对直接。 | 需要广泛涉猎各类人文社科文章,锻炼深层逻辑分析能力。 |
| 新题型 | 主要考查排序题和匹配题,对文章结构和逻辑连贯性要求极高。 | 主要考查匹配题和多项对应题,难度相对较低。 | 备考英语(一)时,要重点练习排序题,这是拉开差距的关键题型之一。 |
| 翻译 | 翻译一个约400词的英文段落,句子结构复杂,要求准确、通顺地翻译成中文。 | 翻译一个约150词的英文段落,句子结构相对简单。 | 段落翻译对考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要求更高,需要长期积累。 |
| 写作 | A节是小作文(书信等应用文),B节是大作文(图画/图表作文),要求更高,更注重思辨和论证。 | A节是小作文,B节是图表作文,要求相对基础,更侧重描述和归纳。 | 大作文部分,英语(一)的图画作文(如“一只船在风雨中前行”)需要更强的联想和论证能力。 |
给古代文学考研生的备考建议
既然确定了考英语(一),那么你的备考策略就应该围绕它展开:
-
词汇是基础:不要只背单词书,要结合真题阅读来记单词,理解单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重点关注人文社科类文章中反复出现的高频词汇。
-
长难句是关键:古代文学研究需要阅读大量古籍,而英语(一)的长难句训练,本质上是在锻炼你拆解复杂信息、理清逻辑结构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相通的,每天分析几个真题中的长难句,坚持下去,效果显著。
-
阅读是核心:精读历年真题,反复研究出题人的思路和选项的设置陷阱,可以泛读一些《经济学人》、《卫报》、《纽约客》等外刊的文章,拓宽知识面,熟悉不同领域的表达方式。
-
写作要积累:不要考前突击,平时多积累一些优秀的表达、句型和论证素材,可以多读一些《经济学人》的评论文章,学习其严谨的逻辑和地道的语言,练习时,要注重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深度,而不仅仅是语言正确。
-
关注目标院校:虽然全国统考,但个别顶尖院校(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的专业课可能由学校自主命题,但英语科目依然是教育部统一命题的英语(一),英语是全国统一的,安心备考即可。
准备古代文学考研,英语科目就是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的【英语(一)】,请务必按照英语(一)的考纲和难度要求进行系统备考,祝你考研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