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导图按照教材单元和核心课题进行划分,帮你理清每一课的知识脉络、核心概念和内在逻辑,方便你复习和记忆。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知识框架
核心主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单元核心: 中国的发展成就与动力源泉——改革开放与科技创新。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坚持改革开放
-
改革开放促发展
- 地位: 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 成就(原因):
- 经济上: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 人民生活上: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 作用:
- 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 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 显著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
-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走向共同富裕
- 目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
- 内涵: 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而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 要求:
- 共享发展成果: 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 具体措施: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 党和政府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走向共同富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标志: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 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意义:
- 对中华民族:意味着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 对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上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 对世界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中国梦
- 内涵: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 本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如何实现:
-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 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改变生活
-
创新生活
- 内涵: 开辟新路径、占领制高点、获得新优势、培育新引擎。
- 作用:
- 个人生活: 让生活更便捷、舒适、丰富多彩。
- 社会生活: 推动社会进步,改变生活方式。
- 核心: 科技创新。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地位: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 重要性: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 创新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国家兴旺发达之基。
创新永无止境
-
建设创新型国家
- 现状(成就与挑战):
- 成就: 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 挑战: 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 目标: 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 措施(怎么做):
- 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必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 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 现状(成就与挑战):
-
搭建创新平台
- 企业: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创新的主力军。
- 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 青少年:
- 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科学。
- 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积极参与小发明、小创造等创新实践活动。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单元核心: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本质特征与建设路径。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生活在民主国家
-
民主的足音
- 新型民主的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
- 全过程人民民主: 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 民主制度:
-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参与民主生活
- 民主选举: 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 民主决策: 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 民主监督: 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 民主管理的意义: 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参与民主生活
-
行使民主权利
- 途径: 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 要求:
- 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 要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
- 要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得体表达。
-
增强民主意识
- 意义:
- 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
- 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 要求(怎么做):
- 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 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 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和民主生活,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 意义: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夯实法治基础
-
选择法治道路
- 法治的内涵: 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
- 法治的意义:
-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
- 法治能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保障,权利有保障,地位有保障,公平正义可预期。
-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 全面依法治国: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
凝聚法治共识
- 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基本要求(新十六字方针):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 对政府的要求: 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 对公民的要求:
- 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 要强化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凝聚法治共识
-
法治政府
- 核心: 依法行政。
- 政府的作用: 管理社会生活、提供公共服务。
- 政府权力来源: 人民。
- 政府宗旨: 为人民服务。
- 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 要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
- 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 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
法治社会
- 内涵: 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 特征:
- 社会氛围: 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具有明确的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
- 社会治理: 社会主体之间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 社会纠纷: 依法得到公正解决。
- 如何建设法治社会:
-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 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 依法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单元核心: 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延续文化血脉
-
中华文化
- 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组成: 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价值观念。
- 重要性:
- 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 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 如何传承与发展:
-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 要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中华传统美德
- 特点: 融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中,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 内涵: 讲信修睦、扶危济困、孝老爱亲、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等。
- 重要性:
- 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道德支撑。
- 是中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 如何弘扬:
- 美德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美德的传承者。
- 要在自觉学习、认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凝聚价值追求
-
中国价值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国家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社会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 公民个人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重要性:
- 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 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 如何践行:
- 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 要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筑就中国价值
- 榜样力量: 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
- 青少年责任:
- 要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
- 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 要明辨是非,理性爱国。
- 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正视发展挑战
-
人口问题
- 现状: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 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
- 应对: 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
资源环境问题
- 现状: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
- 原因: 长期以来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的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环境破坏严重。
- 影响: 损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国策与战略:
- 基本国策: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 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 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健康中国战略。
共筑生命家园
-
发展道路:走绿色发展道路
- 内涵: 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 要求:
- 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 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 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
建设生态文明
- 国家行动:
-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 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 青少年责任:
-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 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
- 积极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 国家行动: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单元核心: 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促进民族团结
-
民族大家庭
- 现状: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 民族分布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 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
维护民族团结
- 重要性:
- 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 是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 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基础。
- 制度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国家政策: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 公民责任:
- 要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 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
- 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行为。
- 重要性:
维护祖国统一
-
“一国两制”
- 内涵: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一国”是前提: 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 “两制”是保障: 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 实践成果: 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
解决台湾问题
- 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政治基础: 一个中国原则。
- 我们承诺: 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 青少年责任:
- 要树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观念。
- 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
- 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完全统一贡献力量。
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
我们的中国梦
-
中国梦的内涵
-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 本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
- 关系: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 统一: 中国梦与个人梦是辩证统一的,中国梦是个人梦的背景和依托,个人梦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
- 要求: 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个人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
共圆中国梦
-
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 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 重要性: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如何弘扬: 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
走好中国道路
- 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自信: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 要求:
-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 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
青少年担当
- 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
-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 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甘于奉献。
- 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