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语文教学如何有效培养思维品质?

下面我将从“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三个层面,系统地阐述语文教学与思维的关系。

语文教学如何有效培养思维品质?-图1


为什么语文教学必须关注思维?(时代需求与学科本质)

过去,语文教学常常被误解为“识字 + 背诵 + 写作”,核心是“学知识、练技能”,但现代教育,特别是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贯穿始终的“内核”。

  1. 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信息爆炸: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学生每天接触海量信息,语文教学不能只教他们“读懂”,更要教他们“会读”,即能够批判性地筛选、分析、评估信息,而不是被动接受,这需要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 创新驱动:未来的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它建立在深刻的洞察力、联想能力和辩证思维之上,语文学习中的文本解读、创意写作,正是培养这些思维的沃土。
  2. 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思维的工具,我们“用语言来思考”,也“通过学习语言来思考”,一个词汇量贫乏、句式单一的人,其思维往往也是简单、僵化的,反之,丰富的语言能极大地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 文本是思维的结晶:每一篇经典文本,都是作者思维过程的产物,无论是小说的严密结构、议论文的雄辩逻辑,还是诗歌的意象跳跃,都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思维能力,学习文本,本质上就是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维对话

语文教学要培养哪些核心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重点培养以下几种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核心思维能力:

思维类型 内涵与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形象思维 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为思维材料,运用联想和想象。 阅读:在头脑中“看见”课文中描绘的场景、人物、画面(如《荷塘月色》的意境)。
写作: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细节描写,让文字“活”起来。
逻辑思维 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形式,追求思维的准确性、条理性和严密性。 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梳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关系。
写作: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如总分总、并列式、层进式)。
批判性思维 对信息、观点进行审慎的评估、质疑和分析,不盲从,有主见。 阅读:质疑作者的观点是否绝对?论据是否可靠?是否有其他可能性?比较不同文本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
写作: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对其进行有力论证;避免人云亦云。
辩证思维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及其转化。 阅读: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复杂性(非“好人/坏人”二分法);理解历史事件的多重原因和深远影响。
写作:讨论社会现象时,既能看到其积极面,也能分析其潜在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创造性思维 产生新颖、独特且有价值的想法或成果的能力。 阅读:进行“续写”、“改写”、“补白”;为故事设计新的结局;从不同角度(如反派人物)重述故事。
写作:构思新颖的立意,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写出有个人风格的文章。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思维训练?(教学策略与实践)

将思维训练融入语文教学,意味着要将思维训练“无痕”地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而不是孤立地、标签化地进行。

(一)阅读教学:从“读懂”到“读透”

  1. 设计“追问式”问题,替代“判断式”问题

    • 低阶问题:“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只需回忆)
    • 高阶问题:“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细节来刻画主人公?如果换成另一个细节,效果会有什么不同?”(需要分析、评价、创造)
    • 经典提问框架:可以多用“为什么”、“怎么样”、“…会怎样”、“你同意……吗?为什么?”等来开启对话。
  2.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 不满足于“写了什么”,更要探究“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么写”。
    • 分析一个关键词的妙处,一个标点符号的作用,一个句式的变换,这个过程就是逻辑分析和审美鉴赏的过程。
  3. 组织“比较阅读”与“群文阅读”

    • 将主题相同、写法不同或观点相悖的文本放在一起比较阅读。
    • 将不同诗人笔下的“月亮”进行比较,分析其情感差异和艺术手法;将一篇新闻报道和一篇新闻评论进行比较,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区别,这能极大地锻炼学生的比较、归纳和批判性思维
  4. 鼓励“创造性阅读”与“多元解读”

    • 在尊重文本基本事实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
    • 组织课堂辩论赛:“哈姆雷特是应该生存还是毁灭?”让学生在思辨中深化对人物和主题的理解。

(二)写作教学:从“写对”到“写好”

  1. 写作前:思维“先行”

    • 思维导图:在构思作文时,用思维导图梳理思路,明确中心,发散素材,构建框架,这能有效训练逻辑思维和结构化思维
    • 头脑风暴: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快速联想和观点碰撞,激发创造性思维
  2. 写作中:思辨“融入”

    • 思辨性写作:多布置一些议论文、评论、读后感等体裁,要求学生不仅要陈述观点,更要提供论据,进行严密论证,甚至进行自我辩驳。
    • 细节描写训练:引导学生调动所有感官,细致入微地观察和描写,这是形象思维的集中体现。
  3. 写作后:反思“提升”

    • 升格修改:引导学生不仅修改错别字和病句,更要思考:“我的观点够深刻吗?”“论证过程有漏洞吗?”“这个比喻贴切吗?”这种反思过程本身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三)口语交际教学:让思维“发声”

  1. 组织辩论赛、课堂讨论:这是训练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应变能力的最佳方式,要求学生清晰表达、认真倾听、快速反应、有力反驳。
  2. 进行“一分钟演讲”: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围绕一个主题,组织语言,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能训练提炼概括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

对教师的要求

要实现上述目标,语文教师自身也需要具备较高的思维素养:

  1. 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教师自己要先成为一个爱思考、会思考的人,能够对文本有深刻的独到见解。
  2. 转变教学观念: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思维的引导者”和“学习的促进者”。
  3. 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由表达,允许“犯错”,让思维在碰撞中产生火花。

语文教学与思维,是“皮”与“毛”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 脱离了思维的语言学习,是空洞的、僵化的;而脱离了语言载体的思维训练,又是抽象的、无力的。

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以语言为根基,以思维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的育人过程,它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能够清晰、准确、深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的、完整的“人”,这才是语文教学最美的风景和最终的价值所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