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设计思维过程是什么?

设计思维不仅仅是一套流程,更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论,它强调通过深入理解用户需求,来驱动创意和解决方案的产生,最终创造出既可行又令人满意的成果。

设计思维过程是什么?-图1

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共情、定义、构思、原型、测试,这五个阶段通常被视为一个循环往复、非线性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必须严格遵守的步骤清单。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五个阶段,并结合一个贯穿始终的例子——“为城市上班族设计一款更健康的午餐解决方案”,来让整个过程更清晰。


设计思维的五个核心阶段

共情 - 理解你的用户

这是整个过程的基石和起点,目标是放下自己的假设和偏见,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感受、去理解他们的世界,你需要探索他们未被言明的需求、动机、痛点和渴望

关键活动:

  • 用户访谈: 与目标用户进行深入的一对一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
  • 观察: 在用户真实的环境中观察他们的行为,看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
  • 沉浸体验: 亲自去体验用户所经历的过程,感受他们的困境。
  • 同理心地图: 将收集到的信息可视化,分为“说”、“做”、“想”、“感受”四个象限。

我们的例子:

  • 访谈: 找到10-15位不同行业的上班族,了解他们午餐时间的习惯,可能会发现:“我每天花太多时间纠结吃什么”、“中午休息时间短,不想排队”、“想吃得健康,但外卖选择太少”。
  • 观察: 在公司附近的餐厅或外卖平台观察,发现很多人在12点就开始焦虑看菜单,最终因为选择困难而点高油高盐的快餐。
  • 产出: 我们的核心发现可能是:城市上班族的午餐痛点不在于“吃不到”,而在于“没时间、没精力、没动力去做出健康的选择”。

定义 - 明确真正的问题

在充分共情之后,你需要将零散的观察和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清晰、以用户为中心的问题陈述,一个好的问题陈述应该聚焦于用户的真实需求,而不是直接跳到解决方案。

关键活动:

  • 创建用户画像: 根据访谈结果,创建一个虚构的、但代表目标用户群体的典型人物,包括他们的姓名、职业、目标、痛点和需求。
  • 撰写“我们如何能……” (How Might We...) 陈述: 将发现的问题转化为一个或多个开放性的、充满可能性的问题。

我们的例子:

  • 用户画像: “李明,28岁,互联网公司程序员,每天工作繁忙,午休仅1小时,他深知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但常常因为工作压力大、选择困难而点高热量的外卖或快餐,导致下午犯困,长期下来体重增加,健康亮起红灯。”
  • 问题陈述:
    • (陈述问题):“如何帮助像李明这样的上班族,在有限的午休时间内,轻松地获取一份营养均衡、美味且能提升下午工作效率的健康午餐?”
    • “我们如何能……” (HMW) 陈述:
      • “我们如何能帮助李明在1分钟内决定他的健康午餐?”
      • “我们如何能让健康午餐的获取过程变得像点一杯咖啡一样简单?”
      • “我们如何能通过午餐帮助李明改善下午的工作状态?”

构思 - 头脑风暴,发散创意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量”先于“质”,尽可能多地产生各种点子,来回答“我们如何能……”提出的问题,关键在于鼓励天马行空的想象,暂时不考虑可行性。

关键活动:

  • 头脑风暴: 设定规则(如:不评判、追求数量、鼓励奇思妙想、基于他人点子进行发散),围绕HMW陈述进行点子风暴。
  • 思维导图: 以核心问题为中心,进行放射性思考。
  • SCAMPER法: 通过替代、合并、改造、调整、他用、去除、反转等角度来激发新想法。

我们的例子: 针对“我们如何能帮助李明在1分钟内决定他的健康午餐?”,团队可能会产生以下点子:

  • AI推荐: 开发一个App,根据他昨天的饮食、今天的运动量、个人口味偏好和营养需求,智能推荐1-3款午餐。
  • 订阅制餐盒: 提供一周5天的健康午餐订阅服务,每周日提前选择好,每天定时送达工位。
  • 智能冰箱: 在办公室放置一个智能冰箱,里面有预先包装好的健康餐食,通过App扫码即可取走,自动扣费。
  • 游戏化选择: 将午餐选择变成一个简单的游戏,完成选择可以获得积分,兑换下午茶或健身券。
  • 营养师咨询: 提供线上营养师咨询服务,由营养师根据个人情况定制一周午餐计划。

原型 - 将想法变为实体

原型是想法的低成本、可触摸的实体模型,它的目的不是制作一个完美的产品,而是为了快速、低成本地测试核心假设,看看你的想法是否真的能解决用户的问题。

关键活动:

  • 故事板: 用一系列草图来描绘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的完整体验流程。
  • 纸质原型: 用纸笔、便利贴制作App或界面的静态模型,用于用户测试。
  • 角色扮演: 模拟服务流程,让团队成员扮演用户和服务人员。
  • 3D打印/简易模型: 制作产品的物理模型。

我们的例子: 我们不会立刻去开发一个完整的App,而是:

  • 制作一个高保真App原型: 使用Figma或Sketch等工具,设计出“AI推荐午餐”App的核心界面(首页、推荐页、订单页)。
  • 制作一个纸质菜单: 模拟智能冰箱里的餐盒包装,印上菜名、热量、营养成分和二维码。
  • 进行角色扮演: 团队成员扮演李明,模拟从打开App、收到推荐、扫码取餐的全过程。

测试 - 获取真实反馈

将你的原型交给真实用户去体验,观察他们的反应,收集反馈,测试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好”或“坏”的评价,而是为了学习,验证你的想法,并发现新的问题。

关键活动:

  • 用户测试: 邀请用户使用你的原型,并让他们“出声思考”(Think Aloud),说出他们看到每个界面时的想法和感受。
  • 问卷调查: 收集更广泛的量化数据。
  • A/B测试: 对比不同设计方案的效果。

我们的例子:

  • 测试App原型: 邀请5位和李明画像相似的上班族来测试App原型,可能会发现:用户觉得推荐很准,但界面操作太复杂;或者他们希望能看到更多用户评价。
  • 分析反馈: “用户喜欢AI推荐,但希望有更多自定义选项。” “扫码取餐很方便,但担心餐盒不够新鲜。”
  • 迭代: 根据反馈,回到前面的阶段,可能需要重新构思增加自定义功能,或者优化原型简化操作流程,甚至重新定义问题,将“新鲜度”也纳入考量。

设计思维的核心原则

  1. 以人为中心: 解决方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的需求。
  2. 跨学科协作: 集合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人(设计师、工程师、市场人员、用户等)一起工作,碰撞出更多火花。
  3. 拥抱迭代与失败: 设计思维是一个循环过程,测试失败不是终点,而是学习和改进的宝贵机会,它鼓励“快速失败,廉价失败”。
  4. 保持好奇心与开放心态: 永远不要过早下结论,对一切可能性保持开放。
  5. 关注可执行性: 最终的解决方案不仅要满足用户需求,还要在商业和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设计思维过程是一个从“人”出发,通过“共情”和“定义”找到真正的问题,再通过“构思”产生大量创意,用“原型”快速将想法可视化,最后通过“测试”在真实世界中进行验证和学习的循环旅程。

它不仅仅适用于产品设计,更可以应用于商业战略、服务创新、教育改革、社会问题解决等各个领域,帮助组织和个人以一种更人性化、更创新的方式去应对复杂的挑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