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小学三年数学思维导图

三年级数学思维导图涵盖数与代数、图形几何等内容,以核心概念为中心发散分支,助梳理知识体系,明晰各知识点关联,提升学习效率。

《小学三年数学思维导图》

小学三年数学思维导图-图1

整体框架

小学三年级数学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其知识体系丰富多样且逐步深入,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逻辑化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提高学习效率与思维能力,以下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梳理出的详细思维导图结构及各部分要点解析。

各单元详细内容

(一)时分秒

子主题 示例/说明
时间单位认识 认识时、分、秒这三个时间单位,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1小时 = 60分钟,1分钟 = 60秒。
会读写钟面上的时刻,能根据给定的时间在钟面上画出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如早上8:30上课,这里的“8”表示8时,“30”表示30分;秒针走一圈是一分钟等。
时间的简单计算 学会计算经过的时间,包括开始时刻、结束时刻和经过时间的相互推算,从9:00到10:30经过了多长时间?可以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来计算。 若一场电影从下午2:40开始播放,持续了1小时20分钟,那么结束时间就是2:40 + 1小时20分钟 = 4:00。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子主题|具体内容|示例/说明| |口算加减法|整十、整百数相加减,以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像35 + 47,可以把其中一个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相加,即先算35 + 40 = 75,再算75 + 7 = 82。|计算时要细心,注意进位和退位的情况,比如在计算58 39时,个位不够减需向十位借一当十再减。| |笔算加减法|掌握多位数加减多位数的竖式计算规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满十进一,减法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当十,如计算456 + 238,要将个位、十位、百位依次对齐相加。|验算是确保答案正确的重要手段,可以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来进行验算。| |估算|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近似数进行估算,培养数感,例如估计一下买一件上衣298元和一条裤子189元大约需要多少钱,可以把298看作300,189看作200,然后相加得500元左右。|估算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如购物付款时快速判断金额范围等。|

(三)测量

|子主题|具体内容|示例/说明| |长度单位|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这些常用的长度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厘米 = 10毫米,1分米 = 10厘米,1米 = 10分米,1千米 = 1000米。
会用合适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测量铅笔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宽通常用米作单位;汽车行驶的速度常用千米每小时表示。| |质量单位|认识克、千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明确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即1千克 = 1000克,1吨 = 1000千克。
能结合实际情境感知不同物体的质量大小并正确使用单位。|一枚硬币约重1克;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一头大象约重3吨。|

(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子主题|具体内容|示例/说明| |连续进位加法|当某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如果前一位也满十则继续向更高位进一,直至计算出最终结果,478 + 365,个位8 + 5 = 13,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7 + 6 + 1 = 14,再向百位进一,最后得出结果是843。|计算过程中要标记好进位点,避免遗漏或错误。| |连续退位减法|被减数某一位不够减时,要从前一位借一当十再减,若前一位也是0则需要连续借位,如512 378,个位2减8不够减,向十位借一变成12 8 = 4,十位原来是1被借走后变为0,再向百位借一变成10 7 = 3,最后结果是134。|同样要注意标记退位点,仔细计算每一步。| |加减法验算|加法可以用交换加数位置再加一遍或者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的方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来验算。|养成验算的好习惯能有效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五)倍的认识

|子主题|具体内容|示例/说明| |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倍数关系的模型,比如白萝卜有5根,红萝卜有15根,那么红萝卜的数量就是白萝卜的3倍(因为15÷5 = 3)。|可以通过摆小棒、画图等方式直观展示倍数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小明有8本故事书,小丽的故事书是他的4倍,那么小丽就有8×4 = 32本故事书。|解决此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准标准量(即“一倍数”)和倍数关系。|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较大的数除以较小的数得到倍数,例如有24只鸡,6只鸭,鸡的数量是鸭的几倍?列式为24÷6 = 4倍。|注意区分清楚谁是谁的几倍,不能颠倒位置。|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

|子主题|具体内容|示例/说明| |口算乘法|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将因数末尾的0忽略不计,把前面的数字相乘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如300×4,先算3×4 = 12,然后在末尾添两个0得1200。|熟练掌握可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笔算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步骤: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如计算123×3,先算3×3 = 9(个位),再算2×3 = 6(十位),最后算1×3 = 3(百位),结果是369。|进位时要记得加上进位数,防止遗漏。| |估算乘法|把因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数进行估算,方便快速得出大致结果,例如估算298×5,可将298看作300,300×5 = 1500,所以298×5≈1500。|估算可用于检验精确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

|子主题|具体内容|示例/说明| |特征认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且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且四个角也都是直角,它们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形状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如书本封面、黑板等。| |周长计算|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长方形周长 =(长 + 宽)×2,正方形周长 = 边长×4,例如一个长方形长为8厘米,宽为5厘米,它的周长就是(8 + 5)×2 = 26厘米;边长为6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6×4 = 24分米。|计算周长时要先确定图形的类型和相应的参数。| |拼组图形|用若干个小长方形或正方形拼成大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探索其周长变化的规律,比如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或一个大正方形(特殊情况下)。|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图形特征和周长概念的理解。|

(八)分数的初步认识

|子主题|具体内容|示例/说明| |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像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块月饼的四分之一写作⅟₄。|强调“平均分”,只有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分数概念。|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几,例如把一张纸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这张纸的八分之三写作₃/₈。|比较分数大小时,同分母分数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同分子分数比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大。| |分数简单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如⅟₅ + ⅟₅ = ⅖₅,⅗₇ ⅕₇ = ²⁄₇。|借助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算法。|

(九)数学广角——集合

|子主题|具体内容|示例/说明| |韦恩图引入|用韦恩图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重叠部分表示既属于第一个集合又属于第二个集合的元素,例如参加美术小组的学生有10人,参加音乐小组的学生有8人,其中同时参加两个小组的学生有3人,用韦恩图可以清晰地展示出各部分人数情况。|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体会集合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容斥原理应用|根据公式“总数 = 第一部分数量 + 第二部分数量 重复部分数量”来解决一些涉及重复计数的实际问题,如上面的例子中总人数就是10 + 8 3 = 15人。|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中的重复元素,正确运用公式求解。|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一: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如果他每分钟走60米,那么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解答:根据路程 = 速度×时间,已知速度为每分钟60米,时间为15分钟,所以路程为60×15 = 900(米),答:他家离学校900米。

问题二: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12米,宽是8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如果在花坛周围围上栅栏,需要多长的栅栏? 解答:长方形周长 =(长 + 宽)×2,代入数据得(12 + 8)×2 = 40(米),因为要在花坛周围围栅栏,所以需要的栅栏长度就等于花坛的周长,即40米,答:这个花坛的周长是40米,需要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