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作用思维导图,以细胞为核心,分支涵盖场所、原料、产物、能量转换及意义,清晰呈现全过程。
呼吸作用思维导图
定义与本质
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为生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化学反应,涉及多种酶的参与和复杂的生化变化。
阶段 | 场所 | 反应物 | 产物 | 特点 |
---|---|---|---|---|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糖酵解) | 细胞质基质 | 葡萄糖 | 丙酮酸、[H]、少量ATP | 无需氧气参与,将葡萄糖初步分解 |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 | 线粒体基质 | 丙酮酸和水 | 二氧化碳、[H]、少量ATP | 产生大量还原型辅酶和二氧化碳 |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 | 线粒体内膜 | 前两阶段产生的[H]和氧气 | 大量ATP和水 | 利用氧气作为最终电子受体,高效合成ATP |
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 | 细胞质基质 | 葡萄糖 | 丙酮酸、[H]、少量ATP | 与有氧呼吸起始相同 |
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因生物不同而异) | 细胞质基质 | 丙酮酸等中间产物转化为乳酸或酒精等 | 乳酸或酒精、二氧化碳(部分情况)、少量ATP | 在缺氧条件下进行,产能较少 |
类型及过程
(一)有氧呼吸
- 场所: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其中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大了膜面积,有利于附着更多的呼吸酶和进行电子传递链的反应。
- 过程
- 第一阶段(糖酵解):在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下分解成丙酮酸,同时产生少量的还原氢([H])和少量ATP,这个阶段不需要氧气参与,是为后续反应做准备的阶段。
- 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基质后,与水结合进一步被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大量的还原氢以及少量的ATP,此过程中会形成一些重要的中间产物,如草酰乙酸等,它们参与循环反应,不断推动物质转化。
- 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在线粒体内膜上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电子传递过程,最终生成大量的ATP和水,这是有氧呼吸产生能量最多的阶段,氧气作为最终电子受体接受电子,使整个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二)无氧呼吸
- 场所:全程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由于缺乏线粒体等特定细胞器的支持,其反应相对简单且效率较低。
- 过程
-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相同,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少量[H]和少量ATP。
- 第二阶段:根据不同生物种类有所差异,动物细胞进行乳酸发酵,将丙酮酸转化为乳酸;某些微生物则进行酒精发酵,把丙酮酸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方式都是在缺氧环境下细胞为了获取一定能量而采取的特殊代谢途径,但产生的ATP数量远少于有氧呼吸。
影响因素
因素 | 影响原理 | 举例说明 |
---|---|---|
温度 | 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呼吸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升高,酶活性增强,呼吸作用加快;超过最适温度后,酶变性失活,呼吸作用减弱甚至停止。 | 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可促进光合作用,夜晚降低温度能减弱呼吸作用,利于有机物积累 |
氧气浓度 | 对于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一定范围内氧气浓度越高,有氧呼吸越旺盛;但过高浓度可能导致毒害作用,对于兼性厌氧生物,低氧环境会诱导其进行无氧呼吸。 | 储存水果、蔬菜时,通过调节环境中氧气含量,既保证细胞存活又降低呼吸消耗 |
水分 | 水分不足会使细胞代谢减缓,影响呼吸作用;水分过多可能导致根部缺氧,影响根系呼吸进而影响整个植株生长。 | 陆生植物在干旱环境中会关闭气孔减少水分散失,同时也降低了二氧化碳吸收量,间接影响呼吸作用 |
二氧化碳浓度 | 高浓度二氧化碳可抑制呼吸酶活性,从而降低呼吸速率,在一些果蔬保鲜中利用这一原理延长保存期。 | 地窖储存马铃薯、红薯等块茎类作物时,较高二氧化碳浓度有助于保持其新鲜度 |
意义
- 能量供应: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源——ATP,确保细胞能够正常进行物质合成、运输、运动等功能,肌肉收缩需要大量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源于肌肉细胞的呼吸作用产生的ATP。
- 物质代谢中心环节:连接光合作用和其他代谢途径,实现碳、氢、氧等元素的循环利用,在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构成全球碳循环的重要部分。
- 维持体温恒定(恒温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等恒温动物通过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维持体温稳定,使其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都能保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为什么剧烈运动后肌肉会感到酸痛?
解答: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此时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积累在肌肉组织中,刺激神经末梢,使人感到肌肉酸痛,随着运动结束,氧气供应恢复,乳酸逐渐被运走并在其他部位进一步代谢分解,酸痛感也会随之减轻。
问题2: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从呼吸作用角度考虑有哪些措施?
解答:可以通过合理控制环境因素来调节植物呼吸作用以提高产量,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和时间促进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夜晚降低温度减弱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适时松土改善根部通气状况,有利于根系有氧呼吸,促进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从而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