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背景与意义
绕口令作为语言训练的经典形式,既能锻炼学生的唇舌灵活性,又能提升发音准确性和语感节奏感,通过趣味性强的互动设计,可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帮助突破平翘舌音(如z/zh)、前后鼻音(an/ang)、边音鼻音混淆等难点问题,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建议课时长度为40分钟。
教学目标分解表
维度 | 具体目标 | 达成标志举例 |
---|---|---|
知识技能 | 掌握至少3组典型绕口令中的易错发音规律 | 能独立纠正他人朗读错误 |
过程方法 | 通过跟读、分组竞赛等方式强化口腔肌肉记忆 | 连续快速朗读无卡顿 |
情感态度 | 消除对复杂语音的恐惧心理,建立“挑战成功”的积极体验 | 主动请求增加难度挑战 |
文化认知 | 了解绕口令在中华传统曲艺中的地位(如相声垫话环节) | 能列举其他艺术形式中的应用实例 |
教学资源清单
✅ 核心素材库
- 基础版:《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老龙恼怒闹老农》
- 进阶版:《刘奶奶找牛奶奶买牛奶》《七巷漆匠抢漆箱》
- 方言对比音频(可选):普通话vs四川话/东北话演绎同一绕口令
- 可视化辅助工具:口腔解剖示意图(标注舌尖位置)、动态拼音标注PPT
🎨 教具制作指南
| 名称 | 功能说明 | 制作要点 |
|--------------------|-----------------------------------|------------------------------|
| 语音闯关转盘 | 随机抽取不同难度的任务卡片 | 用硬纸板+彩色马克笔绘制分区 |
| 节奏打击棒 | 配合拍手/敲桌打节拍控制语速 | 选择轻便木质或塑料材质 |
| 角色扮演头饰 | 增强情景代入感(如农夫/渔夫造型) | 使用EVA泡沫剪裁并粘贴魔术贴 |
分阶段实施流程
第一阶段:热身激活(8分钟)
🔹 游戏导入:“传声筒大冒险”
规则:首名学生耳语一句包含目标音素的句子给下一位,依次传递至末位者复述原句,过程中教师暗中记录高频出错点,为后续针对性训练提供依据。
示例句子:“史老师讲报纸时事”(重点观察sh音发准情况)
第二阶段:分层训练(25分钟)
▶️ 梯度设计原则:遵循“单字→词组→短句→完整绕口令”的认知规律
| 层级 | 训练内容 | 教师指导策略 |
|------------|-----------------------------------|---------------------------------|
| Lv.1 | “四是四,十是十”单字辨析 | 镜子辅助观察口型差异 |
| Lv.2 | “葱冲充冲撞撞栽进松洞里”词组连读 | 手势模拟物体运动轨迹辅助记忆 |
| Lv.3 | 《小王扛鱼筐》片段跟读 | 逐句拆解并用不同颜色标记重音区 |
| Lv.4 | 完整版《羊给墙钉洋钉》挑战赛 | 设置计时器鼓励突破个人纪录 |
⚠️ 关键纠错技巧:当发现学生将“知道”(zhī dào)读成“资到”(zī dào)时,可采用“触觉提示法”——让学生轻触上齿龈感受舌尖上抬的位置变化。
第三阶段:创意输出(7分钟)
组织小组创编活动,要求必须包含本课所学的两个以上难点音素,提供支架式模板降低创作门槛:
“__(动物名)在(地点),____(动作),乐得__(拟声词)!”
“蟋蟀在石缝,弹琴唱不停,乐得吱吱叫!”(含sh、z两个目标音)
差异化支持方案
学生类型 | 适配策略 | 成功指标 |
---|---|---|
视觉型学习者 | 提供彩色注音图谱+嘴部动作慢放视频 | 能对照图表自我矫正 |
听觉优先者 | 录制个性化错误语音片段进行对比分析 | 听辨差异准确率≥80% |
好动型儿童 | 设计肢体律动操配合朗读(如踮脚读翘舌音部分) | 动作与语音同步率达标 |
内向型学生 | 安排“人机对战”模式(VS录音设备)逐步建立信心 | 愿意主动展示三次以上 |
评价体系构建
采用三维评估模型确保全面反馈:
① 即时反馈:利用课堂互动软件实时统计正确率曲线图;
② 过程性档案:记录每周进步轨迹的成长树H5页面;
③ 成果展评:月末举办“绕口令达人秀”,邀请家长扫码投票评选最佳进步奖。
FAQs
Q1:如何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某个绕口令?
A:可通过三个维度验证:①脱离文本提示背诵;②在干扰环境下(如有背景噪音时)仍能清晰发音;③能自主改编替换其中的部分词汇而不影响整体节奏,例如将“白石塔”改为“红木塔”后仍能流畅诵读即视为达标。
Q2:遇到集体练习时总有几个孩子故意拖长音捣乱怎么办?
A:推荐采用“节奏指挥官”角色轮换制,指定一名纪律委员手持沙锤控制全局节奏,所有人均需跟随打击乐器的速度调整语速,既维护秩序又将破坏行为转化为正向贡献,同时培养团队协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