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太阳公转形成四季,同时自西向东自转产生
地球公转自转思维导图
地球的运动形式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这两种运动对地球上的自然现象、气候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来梳理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更系统、全面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奥秘。
地球自转
(一)定义与方向
- 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它穿过地球内部的南北两极点。
- 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则呈顺时针方向转动,这种旋转使得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二)周期及速度
特征 | 详情 |
---|---|
周期 | 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由于选取的参考点不同,恒星日(以遥远恒星为参照)比太阳日略短一点。 |
角速度 | 除南北两极外各处都相等,大约每小时15°。 |
线速度 | 随纬度增加而减小,赤道处最大,约为1670千米/小时;两极点为零。 |
(三)地理意义
- 昼夜交替:面向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自转,昼夜不断交替。
- 地方时差异:不同经度的地方见到日出的早晚不同,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从而产生了地方时的概念,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这使得河流沿岸侵蚀、堆积作用具有特定的规律,如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严重等。
地球公转
(一)定义与轨道
- 定义:地球沿着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不停地运动,称为地球公转。
-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近日点(每年1月初)时地球距离太阳较近,远日点(每年7月初)时距离较远。
(二)周期与速度变化
特征 | 详情 |
---|---|
周期 | 恒星年(以某一颗恒星为参照物)约365天6时9分10秒;回归年(以春分点为参考)约365天5时48分46秒,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 |
速度变化 |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时较慢,因为根据开普勒定律,行星在椭圆轨道上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距离太阳近的时候速度快些。 |
(三)地理意义
- 四季更替: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发生变化,进而形成四季,例如北半球夏季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昼长夜短且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季则相反。
- 五带划分:依据各地获得太阳热量多少的不同,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限,将地球划分为热带、温带(北温带、南温带)、寒带(北极圈以北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南为南寒带),热带终年炎热,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分明;寒带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地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不同纬度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也不同,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地表单位面积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越多。
相关问题与解答
为什么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解答:这是因为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存在黄赤交角),当太阳直射点位于某个半球的回归线时,该半球对应的极圈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比如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
如何根据晨昏线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解答: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那根线就是晨线;反之,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如果已知某地经度递增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在北半球向东增大的是东经度),那么可以根据这个关系来判断地球自转方向,若观察到晨线向西移动,则说明地球是逆时针自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