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原穴趣味记忆

穴趣味记:十二经脉各有原,腕踝附近仔细寻,太渊冲阳与神门,京骨大陵丘墟存,脏腑元气聚此间,调理气血效如神

穴是脏腑元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在中医针灸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掌握这些穴位的位置及所属经络,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有着关键作用,为了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我们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法来帮助大家轻松记住十二经脉的原穴,以下是详细的介绍:

原穴趣味记忆-图1

序号 所属经脉 原穴名称 定位方法 趣味联想提示
1 手太阴肺经 太渊 腕掌侧横纹桡侧凹陷处(桡动脉搏动处) “太”字像大口吸气的动作→肺主呼吸;“渊”如深潭藏水→元气汇聚之地,想象自己在清澈见底的湖边做深呼吸,感受气息直达手腕处的太渊穴。
2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第1、2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虎口位置) “合”为闭合之意,“谷”象征山谷,可联想两指相夹形成山谷形状,恰似大肠传导糟粕的功能通道,捏住虎口时,仿佛能听到肠道蠕动的声音。
3 足阳明胃经 冲阳 足背最高点,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骨关节处,足背动脉应指处 “冲”有向上冲击之势,“阳”代表阳光普照,想象早餐后阳气充盈,从脚底涌泉穴一路升至足背的冲阳穴,如同朝阳初升照亮大地。
4 足太阴脾经 太白 足内侧缘,第1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太”表极致,“白”喻纯净,联想刚蒸好的糯米团子洁白无瑕,对应脾脏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轻揉此穴时,好似触摸到柔软温热的新面团。
5 手少阴心经 神门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 “神”指精神意识,“门”乃出入关口,闭上眼睛冥想时,心神通过这扇门与外界沟通,按压此处会有酸胀感传向小指,如同心灵之窗被轻轻叩响。
6 手太阳小肠经 腕骨 手掌尺侧,第五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腕”直接点明部位,“骨”强调骨骼标志,伸手看手表时,小指根部那块凸起的骨头就是最佳定位点,小肠分清泌浊的功能在此得到具象化体现。
7 足太阳膀胱经 京骨 足外侧缘,第五跖骨粗隆前下方凹陷处 “京”乃都城之意,“骨”突出解剖特征,赤足行走沙滩时,外侧突出的那块骨头即为京骨所在,膀胱储存津液的功能犹如京城蓄水库般重要。
8 足少阴肾经 太溪 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太”极之意,“溪”流不息,泡脚时用手指探寻脚踝内侧沟渠,能感受到肾经气血如溪水般缓缓流淌,这是补肾培元的要穴,常按可强腰健骨。
9 手厥阴心包经 大陵 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大”显庄重,“陵”似高地,将手掌平放桌面,腕部最明显的骨性隆起下方即是大陵穴,心包代君受邪的特性在这里转化为守护心脏的高墙堡垒。
10 手少阳三焦经 阳池 腕背横纹中点,指伸肌腱尺侧凹陷处 “阳”属光明面,“池”聚液体,翻转手腕背面朝上,看到的浅窝就像盛满能量的池塘,三焦主持诸气的经历在此汇聚成一片汪洋大海。
11 足少阳胆经 丘墟 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处 “丘”为土堆,“墟”指废墟遗址,观察脚背轮廓,外踝前方微微隆起的小山坡就是丘墟穴,胆腑决断果敢的性格在这里化作连绵起伏的小山丘。
12 足厥阴肝经 太冲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太”达顶峰状态,“冲”含冲破束缚之力,生气发怒时跺脚的位置往往正是太冲穴所在,疏泄情志的功能使这个穴位成为调节情绪的压力阀。

记忆技巧深化

  1. 故事串联法:构建虚拟场景——“清晨起床(肺经太渊深呼吸)→吃早餐(胃经冲阳暖脾胃)→排便通畅(大肠经合谷促传导)→工作学习(心经神门定心神)→午后休憩(脾经太白养气血)……”将十二时辰对应经络循环融入日常生活流程。
  2. 肢体互动法:两人一组互相寻找对方的原穴,边找边念口诀:“太渊合谷冲阳现,太白神门腕骨连;京骨太溪大陵接,阳池丘墟太冲全。”配合拍打节奏强化记忆。
  3. 图像辅助法:绘制彩色经络图,用不同颜色标注各原穴位置,贴于床头或书桌旁随时查看,重点标记特殊体表标志(如桡动脉、足背动脉),建立空间锚点。

临床应用价值

原穴不仅能反映脏腑病变,还是治疗相应疾病的首选穴位。

  • 咳嗽气喘取肺经太渊配伍列缺;
  • 消化不良选胃经冲阳加足三里;
  • 失眠多梦用心经神门配合内关;
  • 月经不调调肝经太冲协同三阴交。 现代研究证实,刺激原穴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免疫功能紊乱,对慢性病调理效果显著。

FAQs

Q1:为什么原穴被称为“十二原”?
A:因十二经脉各有一个代表本经元气的原穴,共十二个,故称“十二原”,它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来源,如同树木扎根大地吸收养分般重要。

Q2:日常保健如何运用原穴?
A:可采用指压法每日按摩各原穴3-5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也可用艾灸盒温和灸治,每次选2-3个穴位交替进行,坚持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