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成长型思维,遇见更好的自己》主题教案
教学背景与目标
教学背景: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常常会遇到挫折,如考试失利、比赛失败、学习新技能感到困难等,面对这些挑战,不同的思维模式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固定型思维的学生容易逃避、放弃,并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而成长型思维的学生则能积极面对,视挑战为成长的机会,并从中学习和进步,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并建立成长型思维,帮助他们更健康、更有韧性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基本概念。
- 学生能够区分并举例说明两种思维模式在应对挑战、失败和努力时的不同表现。
- 学生初步掌握将固定型思维语言转化为成长型思维语言的方法。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情景剧、小组讨论、个人反思等活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思维模式的探索和构建中。
- 通过“思维转换”练习,学生体验并实践成长型思维的应用。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拥抱挑战、不怕失败的积极心态。
- 培养学生欣赏努力过程、关注自我成长的价值观。
-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理解成长型思维的核心内涵,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成长型思维的语言和心态。
-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认知层面真正认同成长型思维,并愿意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实践和坚持。
教学对象: 小学5-6年级或初中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准备:
- PPT课件(包含概念、案例、活动指令等)
- 小组讨论用的白纸或大卡纸、彩色马克笔
- “思维模式转换”练习卡片(每人一张)
- 轻松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情景剧“考试的烦恼”(约5分钟)
- 活动形式: 教师呈现两个简短的情景对话。
- 情景一(固定型思维):
- 小明: “唉,这次数学考试又没及格,我真是太笨了,根本不是学数学的料。”
- 小红: “我上次画画比赛也没获奖,看来我天生就没艺术细胞。”
- 情景二(成长型思维):
- 小刚: “这次数学考试没考好,有点难过,但我看看错题,发现是几何证明这部分没掌握好,我需要多找几道类似的题目练习一下,再问问老师,下次一定能进步!”
- 小丽: “画画比赛没获奖,有点可惜,但评委老师的建议很有用,说我色彩运用可以更大胆,我正好可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下次再战!”
- 教师提问:
- “同学们,听完这两组对话,你有什么感觉?你更欣赏哪一种面对失败的方式?为什么?”
-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初步感受两种思维模式带来的不同情绪和行为结果。
- 揭示主题:
-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看到,面对同样的问题,有的人选择放弃和否定自己,有的人选择寻找原因并继续努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其实源于我们大脑中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如何培养一种能让我们变得更强大的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板书课题)
(二) 新授:认识两种思维模式(约15分钟)
-
概念讲解:
- 固定型思维: 认为人的智力、才能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他们害怕失败,因为失败意味着自己“不行”,他们更关注结果,而不是过程。
- 成长型思维: 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坚持来不断提升,他们把挑战看作成长的机会,把失败看作学习的过程,他们更关注努力和进步。
- (PPT展示两种思维模式的对比图,并用生动、简洁的语言解释)
-
互动活动:“思维模式大搜索”
- 活动形式: 小组讨论。
- 教师指令: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些‘声音’,它们可能来自我们自己,也可能来自同学或家人,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纸上写下或画出你们听到的‘声音’,并判断它们属于哪种思维模式。”
- 提供示例:
- “我做不到这个。”(固定型)
- “我需要多练习才能掌握它。”(成长型)
- “我天生就不擅长运动。”(固定型)
- “这个错误让我学到了新东西。”(成长型)
- “别人都比我聪明。”(固定型)
- “这个方法行不通,我换个思路试试。”(成长型)
- 小组分享: 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找到的“声音”,并说明理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三) 深化:从“知道”到“做到”——思维转换练习(约15分钟)
-
教师引导: “了解了成长型思维,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它用起来,我们来玩一个‘思维魔法师’的游戏,学习如何把固定型思维的‘魔咒’变成成长型思维的‘魔法’。”
-
活动形式: 个人思考与小组分享。
- 分发练习卡: 每人一张卡片,上面有一个常见的固定型思维句子。
- 示例卡片内容:
- “我数学太差了,肯定学不会。”
- “我怕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被同学笑话。”
- “这个比赛太难了,我肯定赢不了。”
- “我试了好几次都失败了,我是个失败者。”
-
“思维转换”三步法: 教师引导学生将卡片上的句子进行转换。
- 第一步:识别“固定型”词汇。 圈出句子中表示绝对化、否定自我的词语(如“太差了”、“肯定”、“不会”、“失败者”)。
- 第二步:寻找“成长型”视角。 思考:这个情况背后,我可以学到什么?我可以如何努力?
- 第三步:重写“成长型”句子。 用积极、开放、关注过程的句子来替换。
- 示例转换:
- 原句: “我数学太差了,肯定学不会。”
- 转换后: “我数学目前遇到一些困难,这说明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可以把错题整理一下,多请教老师和同学,我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掌握它。”
- 示例转换:
-
小组分享与展示:
-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思维转换”成果。
- 邀请几位同学在全班面前展示,并大声读出自己的“成长型”句子,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
(四) 总结与升华:我的成长宣言(约7分钟)
-
教师总结:
“同学们,成长型思维不是一句口号,它是一种选择,一种习惯,它告诉我们,大脑就像肌肉,越用越强,每一次挑战,每一次失败,都是让大脑‘肌肉’变强的机会,拥有成长型思维,你将不再害怕困难,反而会感谢它们,因为它们让你变得更强大。”
-
活动:我的“成长宣言”
- 教师指令: “请拿出一张新的纸,写下属于你自己的‘成长宣言’,它可以是今天你转换后的一个成长型句子,也可以是你对自己未来的一个承诺。”
- 示例:
- “我选择挑战,而不是逃避。”
- “错误是我的老师,我会从它身上学习。”
- “我欣赏我的努力,它让我不断进步。”
- 学生书写,可以配上简单的图画。
- 邀请分享: 鼓励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成长宣言”,并将它们贴在教室的“成长树”或“梦想墙”上,作为互相激励的见证。
(五) 作业布置(约3分钟)
- “一周思维观察员”: 在未来的一周里,每天记录下自己或身边同学至少一个使用“成长型思维”的例子(可以是一句话、一个行动)。
- 实践挑战: 选择一件你一直想做但有点害怕或觉得“自己不行”的小事(如:举手回答一个问题、学一项新技能、参加一次比赛),并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成长型思维去面对它,记录下你的过程和感受。
板书设计
(简洁、清晰,突出核心概念)
| 拥抱成长型思维,遇见更好的自己 |
|---|
| 固定型思维 (Fixed Mindset) |
| * 能力是天生的、固定的 |
| * 害怕挑战,逃避困难 |
| * 失败 = “我不行” |
| * 关注结果 |
| 🪄 思维转换魔法: |
| 固定型句 → 识别 → 寻找视角 → 成长型句 |
| ✨ 我的成长宣言: (贴上学生写的宣言) |
教学反思
- 本节课的设计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否真正触动他们?
- 在小组讨论环节,如何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特别是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
- “思维转换”练习的难度是否适中?是否需要提供更多支架(如句式模板)?
- 作业的设计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持续性,能否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延伸到课外?
- 在后续的教学中,如何持续强化和巩固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可以在班会、评语中多使用成长型思维的语言,定期组织分享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