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考研属于文学门类下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在中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学科门类共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个门类,其中文学门类下设有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部分院校归为艺术学门类)4个一级学科,民俗学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口头传统、民间信仰、民间文学等民俗文化现象,其研究内容涵盖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但学科归属明确划归文学门类。
从学科培养目标来看,民俗学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现象的理论分析能力和田野调查实践能力,课程设置通常包括民俗学概论、民间文学研究、中国民俗史、世界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与当代社会等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均以文学研究为基础,结合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最终落脚于对文化现象的文学性阐释和文化传承的文学价值挖掘,在学位授予方面,民俗学专业毕业生获得的是文学硕士学位,这与该学科在文学门类下的定位完全一致。
从历史沿革来看,民俗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与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密切相关,20世纪初,北京大学歌谣运动推动民俗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兴起,初期便隶属于文学研究范畴,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科调整中民俗学长期挂靠在中国语言文学系下,作为中国文学研究的分支领域,直至21世纪学科目录调整,民俗学仍保持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地位,部分院校虽将其设在社会学或历史学学院,但在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中仍需遵循教育部的学科分类标准,其学位证书标注的学科门类仍为文学。
从就业方向来看,民俗学毕业生主要在文化部门、博物馆、新闻出版、教育机构、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从事文化研究、文物保护、编辑出版、教学等工作,这些岗位对从业者的文学素养和文化阐释能力有明确要求,进一步印证了其文学门类的学科属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民俗学研究者需运用文学理论分析民间艺术文本的文化内涵;在博物馆展览策划中,需通过文学叙事手法呈现民俗文化的历史脉络。
以下为民俗学在中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的具体位置:
学科门类 | 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民俗学 |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院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将民俗学相关研究方向设在其他一级学科下,如社会学(民俗与社会治理)、历史学(文化史与民俗)等,但在教育部官方学科分类中,这些研究方向仍需归入文学门类下的民俗学二级学科,或作为交叉研究方向保持与文学学科的紧密联系,考生在报考时应以目标院校招生专业目录为准,确认具体的研究方向和学科归属。
相关问答FAQs
-
问:民俗学考研是否可以跨考其他学科?
答:可以,民俗学作为交叉学科,欢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学等专业的考生跨考,但需注意,跨考考生需补充学习民俗学基础理论、中国民俗史等核心课程,部分院校可能要求加试“民俗学概论”“民间文学”等科目,建议提前查阅目标院校招生简章,明确跨考要求和考试科目。 -
问:民俗学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哪些工作?
答:民俗学毕业生就业领域广泛,主要包括:文化部门(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从事文化管理与保护工作;高校及科研机构从事教学与科研;出版社、媒体从事文化类编辑、记者工作;博物馆、展览馆从事策展与研究;旅游行业从事文化旅游开发与策划;企业从事品牌文化咨询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提升,非遗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对民俗学人才需求持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