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在思维和存在之间,我们如何确认真实与虚幻的边界?

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哲学史上始终贯穿着两条对立的路线:一是唯物主义,坚持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认为思维是存在的反映;二是唯心主义,主张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认为存在是思维的产物,这一根本问题的探讨,不仅推动了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人类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方式。

在思维和存在之间,我们如何确认真实与虚幻的边界?-图1

从唯物主义视角看,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类思维的客观实在,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本原”,将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则认为万物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开启了用物质本身解释世界的理性传统,近代以来,培根以“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强调通过实验认识客观规律,霍布斯将思维视为“大脑内部的运动”,狄德罗更明确指出“在自然界和存在中,没有任何东西不是分子……思想的分子就是脑神经的分子”,这些观点共同构成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存在的能动反映,其内容最终来源于客观世界。

唯心主义则从不同角度凸显了思维的能动性,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的摹本,理念作为思维的产物才是真实的存在;近代唯心主义分为两条路径: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将主观感觉视为存在的唯一依据;黑格尔则构建了“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体系,认为自然界和历史是“绝对精神”外化的环节,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表现为“绝对精神”通过辩证运动逐步实现自我认识,主观唯心主义将存在归结为个体意识,客观唯心主义则将其归结为某种客观化的精神实体,但二者都强调思维在构建存在中的核心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存在是独立于思维的客观物质世界,“物质标志客观实在这一哲学范畴的唯一特性”;思维具有能动性,不仅能反映存在的现象,更能通过实践深入本质,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反作用于存在,这种辩证统一关系体现在:实践是连接思维与存在的桥梁,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既改变存在的形态,也深化对存在的认识,农业实践使人类从采集者转变为生产者,同时发展出对植物生长规律的理性认知;现代科技则通过理论创新推动技术革命,印证了思维对存在的能动改造。

从认识论维度看,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表现为真理问题,真理是思维对存在的正确反映,其客观性在于内容来源于存在,其绝对性在于人类认识能够无限接近存在的本质,其相对性则在于受历史条件限制需不断发展,牛顿力学在宏观低速领域正确反映了机械运动的规律,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深化了对时空与物质关系的认识,体现了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错误认识的产生往往源于思维脱离存在,如中世纪经院哲学将宗教教条视为绝对真理,阻碍了科学对自然存在的探索。

当代科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内涵,神经科学通过脑成像技术发现,思维活动对应着大脑神经元的特定放电模式,证实了思维是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量子力学对观测者效应的讨论,虽引发了“意识是否影响物质”的哲学思考,但并未否定存在的客观性——量子态的坍缩仍是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而非主观意志的产物,人工智能的崛起则提出了新问题:机器的“思维”能否真正模拟人类意识?目前来看,即便最复杂的AI系统也只是对人类思维模式的算法模拟,其“智能”仍依赖于人类设定的程序和数据,无法突破对存在的依赖性。

在人类实践领域,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体现为自由与必然的统一,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人类通过实践认识存在的规律(必然性),并在这一基础上发挥思维的能动性(自由性),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科学家通过研究温室气体与气温变化的规律(认识存在),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方案(改造存在),体现了思维对存在从顺应到超越的辩证过程。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还关涉价值论维度,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其本质是主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建立在对存在规律的正确认识之上,违背客观存在的价值判断终将在实践中失败。“征服自然”的价值观在工业革命初期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但忽视生态平衡的存在规律,最终导致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则是对存在规律深刻反思后的价值选择,体现了思维与存在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

从社会历史领域看,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表现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互动,社会存在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则包括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基础决定了等级森严的意识形态,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则催生了自由平等的观念,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发展趋势,指导社会变革,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发展。

个体层面,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表现为个人认知与客观世界的互动,每个人都在实践中形成对世界的认识,这种认识既受客观环境的制约,也因个体思维方式的差异而不同,面对同一社会现象,不同的人可能基于自身经历和价值观念形成截然不同的判断,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坚持从实际出发,是个体正确处理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关键,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强调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解决方式决定了哲学派别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唯物主义辩证法科学阐明了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存在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思维是对存在的能动反映和改造;实践是二者联系的中介,推动着人类从必然走向自由,在当代,面对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挑战,深入理解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对指导人类实践活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现实价值。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A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首先是因为它是一切哲学都无法回避的根本问题,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二者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两个核心问题作出明确回答,这一问题的解决规定着哲学的基本路线:凡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反之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它贯穿于哲学的各个领域,如本体论研究存在的本质,认识论探讨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价值论涉及思维对存在的意义判断,因此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着其他哲学问题的解决方向,承认存在的客观性是科学认识的前提,而否认这一点则可能陷入不可知论或神秘主义。

Q2: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改变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A2:人工智能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但它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深化了这一关系的内涵,AI的“思维”本质上是人类思维的物化和延伸,其算法、数据均来源于对客观世界(存在)的模拟和反映,并未突破思维对存在的依赖性,AlphaGo的围棋能力基于对大量棋谱数据的学习,这些数据是人类对围棋规律(存在)的长期认知积累,AI的出现凸显了思维的复杂性和物质基础,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意识的本质——目前AI的“智能”仍属于弱人工智能,不具备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思维”过程仍是物质(计算机硬件)按照特定程序运行的结果,未来若强人工智能实现,也需回答其“意识”是否具有客观物质基础,是否遵循思维与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这将是哲学与科学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