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论写作中,“新思维”的运用不仅是应对复杂问题、提升文章深度的关键,更是体现考生分析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重要维度,传统申论写作往往依赖固定的框架和套路,容易陷入“模板化”的困境,而新思维申论则强调打破常规,从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切入问题,结合时代背景与实践需求,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新思维申论的“新”,首先体现在问题分析视角的拓展,面对社会现象或政策议题,考生需跳出单一归因的局限,运用系统性思维、逆向思维或跨界思维,挖掘问题背后的深层逻辑,在分析“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时,传统思路可能聚焦“增加道路供给”或“限制车辆出行”,而新思维则会思考“交通需求管理”“智慧交通技术应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等多重因素的协同作用,甚至引入“共享出行模式”“错峰出行政策”等创新视角,使分析更具全面性和前瞻性。
新思维申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申论写作并非纯粹的“纸上谈兵”,而是需要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在探讨“乡村振兴”时,除了关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常规路径,还可结合数字经济、文旅融合、生态价值转化等新趋势,思考如何通过“直播带货+农产品上行”“古村落保护+文旅开发”“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创新模式,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既能体现考生对政策的理解,又能展现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思维申论还注重表达方式的创新,在语言表达上,需避免空洞的口号和套话,多用具体案例、数据支撑和生动比喻,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论述“基层治理”时,可引入“枫桥经验”“小巷管家”等典型案例,或用“绣花功夫”比喻精细化治理,用“最后一公里”形容政策落地的难点,使抽象的政策理念具象化、可感化,文章结构也可突破“问题-原因-对策”的固定模式,采用“现象-本质-启示”“案例-理论-实践”等灵活框架,增强逻辑层次感和思想深度。
在具体写作中,新思维的运用需把握“三个结合”:一是宏观与微观结合,既要立足国家战略、时代背景,又要关注具体案例、民生细节;二是传统与现代结合,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治理智慧,又要拥抱新技术、新理念;三是批判与创新结合,既要正视问题、反思不足,又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势,提出建设性意见,在分析“文化传承与创新”时,既要看到传统文化面临的“传承断层”问题,也要思考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如故宫文创、敦煌数字化)、“跨界融合”(如“国潮”设计、传统戏曲与现代舞台结合)等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
以下以“社会治理创新”为例,说明新思维在申论写作中的具体应用:
分析维度 | 传统思维视角 | 新思维视角 |
---|---|---|
问题定位 | 强调政府管理,侧重“维稳” | 强调多元共治,侧重“共建共治共享” |
解决路径 | 以行政手段为主,依赖“自上而下”的管控 | 综合运用法律、科技、道德等手段,推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
技术应用 | 侧重人力巡查、经验判断 | 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智慧治理” |
参与主体 | 政府主导,公众被动接受 | 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公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形成“治理共同体” |
通过对比可见,新思维申论在分析社会治理问题时,更注重系统性、协同性和创新性,强调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从“单向管控”到“多元互动”的模式升级,从“经验决策”到“数据驱动”的方法革新,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不仅能让文章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也能为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新思维申论是否意味着可以完全抛弃传统写作框架?
解答:并非如此,新思维申论的核心是“创新”而非“颠覆”,传统写作框架(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然是文章结构的逻辑基础,其作用是确保论证的条理性和严谨性,新思维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分析视角、解决路径和表达方式上,即在传统框架内注入新的思考维度和内容,使文章既有“骨架”又有“血肉”,完全抛弃传统框架可能导致文章逻辑混乱、观点松散,反而影响写作效果。
问题2:如何在申论写作中培养和运用新思维?
解答:培养新思维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关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文件和学术前沿,了解社会问题的最新研究和解决方案;二是注重实践观察,通过社会调研、案例分析等方式,积累对现实问题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三是进行思维训练,尝试用逆向思维、跨界思维、系统思维等方法分析问题,例如针对“老龄化社会”,可从“银发经济”“智慧养老”“代际互助”等不同角度切入,拓展思考边界,在写作中,需将新思维自然融入论证过程,避免为“创新”而“创新”,确保观点有理有据、切实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