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南大学法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始终立足区域特色与国家战略需求,形成了以民族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为优势,民商法学、刑法学等基础学科为支撑,交叉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以下从学科方向、师资力量、科研平台、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在学科方向设置上,海云南大学法学学科注重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民族法学是该校最具特色的学科方向,依托云南多民族聚居的区位优势,长期聚焦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衔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相关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为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则紧扣云南“生物多样性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围绕高原湖泊保护、生物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生态补偿机制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团队深度参与地方生态环境立法与执法实践,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法治智慧,民商法学、刑法学等基础学科在民法典实施、犯罪预防、司法改革等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诉讼法学注重边疆民族地区司法实践问题研究,国际法学则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开展跨境贸易争端解决、区域法律合作等研究。
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海云南大学法学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师资团队,现有专职教师52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3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85%,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60%,梯队建设合理,团队中多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云南省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在民族法学领域,形成了以资深教授为引领、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研究团队,团队成员长期深入云南、贵州、四川等民族地区开展田野调查,积累了第一手研究资料;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团队则有多位教师具有环境科学、生态学等跨学科背景,能够从法学与自然科学交叉视角开展研究,学科还聘请了20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资深法官、检察官担任兼职教授或实践导师,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与实务指导。
科研平台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学院建有“民族法与社会治理研究院”“生态文明法治研究中心”“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等3个省级科研平台,民族法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是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下设民族习惯法、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民族区域法治等6个研究中心;“生态文明法治研究中心”聚焦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需求,与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和草原局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立法调研、政策咨询,近年来,学科团队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被全国人大、云南省人大、云南省政府采纳,直接应用于地方立法和决策,学科与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云南省人民检察院、云南省司法厅等单位共建12个实践教学基地,为师生参与法律实务、服务地方法治建设提供了广阔平台。
人才培养方面,海云南大学法学学科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理念,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本科生培养注重夯实法学基础,开设“民族法学专题”“环境法实务”等特色课程,实施“导师制”和“第二课堂学分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法律援助活动;研究生培养则强调学术创新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并重,在民族法学、环境法学等专业方向设立“硕博连读”机制,支持研究生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近年来,学生团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模拟法庭竞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约30%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40%进入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工作,其余在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务等领域就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广泛认可。
社会服务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体现,海云南大学法学学科立足云南、服务国家,积极参与地方法治建设,在民族地区,团队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民族自治地方提供立法咨询,协助制定《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在生态文明领域,参与《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条例》等立法论证,提出“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模型”“生物遗传资源惠益分享合同范本”等多项建议;东盟合作中,依托“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举办多期“中国—东盟法律论坛”,为跨境投资、贸易争端解决提供法律服务,学科团队还定期开展“法律进社区”“法律进乡村”等普法活动,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相关问答FAQs
Q1:海云南大学法学学科的民族法学方向有哪些具体研究领域?
A1:海云南大学法学学科的民族法学方向主要涵盖四个研究领域:一是民族习惯法研究,重点收集、整理和分析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习惯法规范,探讨其与国家法的互动关系;二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治化研究,聚焦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制定与实施,提出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制度的建议;三是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法治化研究,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研究基层矛盾化解、平安建设的法治路径;四是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研究,重点关注少数民族文化权、发展权等权益的法律保护机制,这些研究既注重理论创新,也强调服务民族地区法治实践。
Q2:海云南大学法学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A2:海云南大学法学学科通过“三维联动”机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设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案例研讨等课程,要求学生全程参与案件分析、庭审模拟、法律文书写作等训练;二是深化校企(地)合作,与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等12家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实习,参与真实案件办理;三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支持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建法律援助团队深入社区、乡村提供法律服务,组织参加全国模拟法庭竞赛、法律辩论赛等赛事,全面提升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