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是中国一所历史悠久、学科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初建时校址位于辽宁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东北大学始终以“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为校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璀璨明珠”。
从历史沿革来看,东北大学的建立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紧密相连,1923年,奉天省(今辽宁省)政府为推动东北地区的教育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联合张学良将军等社会名流共同创办了东北大学,初设文、法、理、工四个学院,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九一八事变后,学校被迫南迁北平、西安等地,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等高校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后改为西北联合大学,为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抗战胜利后,学校于1949年迁回沈阳,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学校逐步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大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6年成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行列,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在学科建设方面,东北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体系,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0余个,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其中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为双一流建设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学科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拥有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构建了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东北大学还注重交叉学科建设,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布局了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形成了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
师资队伍是东北大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学校现有教职工4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80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国家级人才百余人,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200余人,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超过7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超过80%,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活力的师资队伍,学校注重师德师风建设,鼓励教师教书育人、科研创新,先后涌现出一批全国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和科研攻关团队,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保障。
人才培养是东北大学的核心使命,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科生培养方面,学校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灵活的培养模式,开设了冶金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优质教学资源,研究生培养方面,学校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和“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鼓励研究生参与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学校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20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学生交换、联合培养、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发展空间。
科学研究是东北大学的显著优势,学校拥有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等10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30余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形成了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的完整科研体系,在材料冶金、自动化、计算机、机械等优势领域,学校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如“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钢铁企业,为国家钢铁工业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在国内众多大型企业得到推广应用,近年来,学校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新兴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科研论文数量持续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社会服务是东北大学的重要职能,学校立足东北、服务全国,积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与鞍钢、宝钢、一汽等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了产学研合作项目1000余项,为企业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还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先后与辽宁省、沈阳市等地方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了一批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创新平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校园文化建设是东北大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为校训,形成了“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东大讲堂”“科技文化节”“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提升素质的平台,学校还注重体育文化建设,拥有高水平的运动队和完善的体育设施,在各级体育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东北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的20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学生交换、联合培养、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项目,学校还设有“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形成了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环境,学校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组织和合作项目,与国外高校共建了一批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东北大学基本情况概览 |
---|
项目 |
办学历史 |
校训 |
双一流建设学科 |
国家级科研平台 |
国际合作 |
人才培养特色 |
相关问答FAQs:
-
问:东北大学的优势学科有哪些?
答:东北大学以工科见长,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领域,冶金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为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前茅,学校的采矿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也具有较强的实力和特色。 -
问:东北大学的校园文化有什么特色?
答:东北大学以“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为校训,形成了“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东大讲堂”“科技文化节”“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已成为学生提升素质的重要平台,学校体育文化氛围浓厚,拥有高水平运动队和完善的体育设施,培养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