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如何通过改变思维方式,突破自我成长的瓶颈?

改变自己思维方式是一个深刻且持续的过程,它涉及到对固有认知模式的觉察、解构与重构,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刻意练习、自我反思和行动验证逐步实现,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如何通过改变思维方式,突破自我成长的瓶颈?-图1

觉察是改变的前提,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方式如同呼吸般自然,以至于从未意识到它的存在,面对挑战时,习惯性思维可能是“我做不到”,而这种思维模式往往源于过去的失败经历或他人的负面评价,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需要培养“元认知”能力,即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观察,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每天遇到的事件、当时的情绪反应以及脑海中自动浮现的想法,当项目进展不顺时,写下“我感到焦虑,因为我想到‘我总是搞砸事情’”,这种记录能帮助我们跳出思维定势,看到想法只是想法,而非事实,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可能会发现某些负面思维模式反复出现,灾难化思维”(总把小问题放大为灾难)或“非黑即白思维”(认为事情只有绝对的好与坏),这就是需要重点改变的对象。

挑战并重构不合理信念,在觉察到固有思维模式后,需要对其进行理性分析,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的ABC理论指出,事件A(Activating event)本身并不直接导致情绪和行为结果C(Consequence),而是中间的信念B(Belief)在起作用,考试失利(A),如果信念B是“我必须完美,否则就是失败者”,会导致沮丧、放弃(C);而如果信念B是“这次失利说明我需要改进学习方法”,则会促使积极行动(C),改变思维方式的关键在于调整B,具体操作时,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想法有证据支持吗?有没有其他可能性?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我能应对吗?如果朋友遇到类似情况,我会怎么劝他?通过这种“苏格拉底式提问”,可以逐步瓦解不合理信念,对于“我做不到”的想法,可以追问:“100%确定做不到吗?有没有曾经做到过类似的事情?”这种自我质疑能削弱思维的绝对化倾向,引入更灵活、更现实的视角。

主动接触多元视角,拓展思维的边界,固有的思维方式往往与我们的生活经验、信息茧房密切相关,要打破这种局限,需要有意识地跳出舒适区,接触不同的观点、文化和知识领域,阅读与自己观点相左的书籍或文章,与背景不同的人深入交流,学习新的技能或学科知识,这些经历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认知框架,让我们看到问题的多面性,以“职业发展”为例,如果传统思维是“稳定的工作才是好工作”,可以通过了解自由职业者、斜杠青年等多元生活方式,认识到职业选择的多样性,跨界学习也能激发创新思维,比如学编程的人了解设计思维,会更注重用户体验;学艺术的人接触数据分析,可能会在数据可视化中找到独特表达,这种思维的“杂交优势”能让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拥有更多工具和路径。

培养成长型思维,拥抱过程与变化,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是两种核心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认为能力是固定的,倾向于避免挑战、害怕失败;而成长型思维认为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将挑战视为成长的机会,从失败中学习,培养成长型思维,首先要将“失败”重新定义为“反馈”,而不是对个人价值的否定,创业失败不是“我不适合创业”,而是“这次经历让我学到了市场调研的重要性”,要关注过程而非结果,肯定自己的努力和策略,而非仅仅看成绩,孩子考试没考好,与其说“你怎么这么笨”,不如说“这次我们看看哪里错了,下次怎么改进会更有效”,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能增强心理韧性,让人在面对困难时更具韧性和动力。

通过刻意练习固化新的思维模式,改变思维方式就像学习一项新技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形成习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比如遇到问题时,先暂停3秒,问自己“除了第一反应,还有其他可能吗?”或者在决策时,列出至少3个选项并分析各自的利弊,还可以运用“……”的计划来强化新思维,如果遇到批评(,我先不急着反驳,而是先听听对方的观点”,为了跟踪练习效果,可以每周进行一次思维复盘,总结哪些新思维模式被成功运用,哪些 situations 下仍容易回到旧模式,并分析原因,下表是一个简单的思维练习记录表示例:

日期 触发事件 自动化旧思维 刻意练习的新思维 结果与感受
3月1日 工作汇报被指出数据错误 “我真差劲,总是犯这种低级错误” “这次错误提醒我以后要更仔细检查数据,这也是提升专业度的机会” 焦虑减轻,主动制定了数据核对清单
3月3日 朋友临时取消聚会 “他是不是讨厌我了?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 “可能他真的有急事,改天再约吧,朋友之间互相理解很重要” 自我怀疑减少,主动关心朋友是否遇到困难

保持耐心与自我关怀,改变思维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会反复遇到旧思维的“反弹”,重要的是不要苛责自己,而是将每一次“复发”视为学习的机会,分析触发因素,调整策略,自我关怀能提供持续改变的内在动力,让我们在困难时更有勇气坚持下去。

相关问答FAQs:

  1. 问:改变思维方式时,总是忍不住陷入旧的习惯性思维,该怎么办? 答: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旧的大脑神经通路已经形成,改变需要时间,当意识到陷入旧思维时,首先要做的是“觉察”而非“批判”,告诉自己“哦,我又陷入了这种思维”,然后启动之前练习过的“挑战重构”步骤,比如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来质疑旧想法,可以配合一些小技巧,比如在显眼位置贴便签提醒自己,或者设置手机闹钟作为“思维暂停”的信号,关键是反复练习,每一次成功切换旧思维都是对大脑神经的重塑,次数多了,新思维会逐渐成为习惯。

  2. 问:如何判断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否真的在向积极方向改变? 答:判断思维方式是否改变,可以从几个客观指标来看:一是情绪反应的变化,面对过去容易引发焦虑、愤怒的事件,现在是否能更快平静下来,或者情绪强度明显降低;二是行为结果的改变,比如以前遇到困难就逃避,现在会主动寻求解决方案或尝试挑战;三是他人反馈,周围的人可能会注意到你的变化,比如说你“想得开了”“更理性了”,通过回顾之前的思维练习记录,对比不同时期的自动化思维和新思维的运用频率,也能直观看到进步,最重要的是,当你发现自己能更灵活地看待问题,更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时,就说明思维方式已经在向积极方向转变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