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中国上海省存在吗?正确的行政区划名称是什么?

中国上海作为直辖市,其发展大方向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聚焦“五个中心”建设、科技创新引领、城市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等核心领域,逐步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具体分析:

中国上海省存在吗?正确的行政区划名称是什么?-图1

核心战略锚定:“五个中心”建设的深化与突破

上海的发展首要任务是巩固提升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能级,在经济中心建设上,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2022年三大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8.1%,同时推动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2+3+6+4”现代化产业体系,金融中心建设则以浦东新区为核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深化科创板、原油期货、离岸金融等特色功能,2023年上半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1363.6万亿元,继续保持全球金融中心前三地位,贸易中心聚焦制度型开放,推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等平台建设,2022年货物贸易总额达4.6万亿元,连续12年蝉联全球城市榜首,航运中心强化海空枢纽功能,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科技创新中心则聚焦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布局光源、转化医学等大科学装置,2022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1.2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引擎

上海将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领域,聚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前沿方向,建设量子科学、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一批国家级实验室,2023年全市承担国家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数量居全国首位,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在芯片制造、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如中芯国际14纳米FinFET工艺实现量产,联影医疗自主研发的全景动态PET-CT打破国际垄断,成果转化方面,建设上海技术交易所、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等平台,2022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625.8亿元,同比增长21.3%,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创新链生态。

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赋能与治理现代化

上海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推动城市生产、生活、治理方式全方位变革,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9%,形成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产业集群,在数字治理方面,“一网通办”平台已接入事项超2800项,2023年上半年办件量达1.2亿件,全程网办率超过80%;“一网统管”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实现跨部门数据协同,覆盖交通、应急、环保等12个领域,数字生活场景持续拓展,推出“随申办”市民云服务,累计用户超5400万,智慧医院、在线教育、无人零售等新业态普及率居全国前列,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累计培育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21家,带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75%。

绿色低碳发展:双碳目标下的城市转型路径

上海严格落实“双碳”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能源结构持续优化,202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达15.2%,东海大桥二期、奉贤等海上风电项目并网发电,装机容量达318万千瓦,产业领域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26家、绿色园区23个,钢铁、化工等行业能效水平全国领先,建筑领域推广超低能耗建筑,2022年新增绿色建筑建筑面积32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能耗同比下降3.5%,交通领域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28.2万辆,渗透率超35%,建成充电桩52万个,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网络,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9.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8平方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区域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龙头引擎

上海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聚焦“五个重要”使命任务,推动区域高质量协同,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建成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沪杭高铁等骨干网络,实现长三角主要城市1-2小时交通圈,2023年上半年沪苏浙皖间高铁发送旅客超1.2亿人次,产业协同领域,共建G60科创走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平台,2022年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6.2万家,占全国1/3,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链跨区域布局加速,公共服务方面,实现医保异地直接结算、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跨省通办,2023年上半年长三角区域异地就医结算量达870万人次,科技创新协同布局,张江、合肥、苏州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动发展,共建国家实验室5个,联合攻关重大项目136项。

民生福祉提升:共同富裕导向的城市治理

上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提升城市软实力和民生保障水平,公共服务领域,新增普惠性幼儿园学位2万个,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超过95%,三甲医院达42家,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83.63岁,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20万套(间),旧区改造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拆除10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超4万户,城市更新聚焦“留改拆”并举,外滩、武康路等历史风貌区保护与活化利用成效显著,2022年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5000台,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打造“演艺大世界”“上海之帆”等文化品牌,2023年上半年举办线下文化演出超2万场,观众人次达800万,国际文化大都市影响力持续增强。

改革开放深化:制度型开放的先行先试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持续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聚焦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2023年上半年新增企业1.2万家,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案例65项,其中6项复制推广全国,浦东引领区建设深化,推出“引领区特别措施”30条,在跨境数据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突破一批试点政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实施营商环境6.0版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政务服务事项承诺时限压缩比例达85%,外资外贸稳中提质,2022年实际使用外资239亿美元,连续10年保持正增长,累计设立外资企业家数达7.3万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占比达15.6%。

相关问答FAQs

Q1:上海在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如何平衡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
A1:上海通过“沿途下蛋”机制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的协同联动,依托张江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等平台,加强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研究,2022年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总经费比重达12%;建设上海技术交易所、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成果转化枢纽,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攻关模式,推动大科学装置溢出效应产业化,上海光源衍射光束线站技术已应用于半导体检测设备研发,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超50亿元,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规模达100亿元,2022年促成技术交易合同1.2万项,成交额同比增长18%。

Q2: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上海如何与周边城市实现产业协同避免同质化竞争?
A2:上海通过“功能互补、链式协同”的产业分工体系避免同质化竞争,一是明确核心城市功能定位,上海聚焦研发设计、总部经济、高端服务等环节,苏浙皖侧重制造基地、原材料供应、成果转化等环节,形成“上海研发+长三角制造”的产业链分工,集成电路产业中,上海承担芯片设计、核心设备研发,江苏、浙江聚焦中游制造和封测,安徽发展半导体材料配套,二是共建跨区域产业平台,如G60科创走廊推动九城市共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联盟,2022年实现跨区域技术交易额320亿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聚焦数字经济、绿色产业,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36个,总投资超1200亿元,三是建立统一要素市场,推行产业项目跨省市“标准地”出让、能耗指标跨区域交易等机制,2023年上半年长三角区域内产业转移项目落地45个,投资额达860亿元,产业协同效应显著提升。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