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传播学诞生在哪个国家?其起源背景与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其历史脉络与20世纪初的社会背景、学术思潮密不可分,而美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传播学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其诞生地可追溯至美国,这一结论基于学科起源的关键事件、理论奠基人的国籍及学术机构的分布等多重因素。

传播学诞生在哪个国家?其起源背景与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图1

从历史背景来看,20世纪初的美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移民潮的时期,大众传媒(如报纸、广播)的迅猛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有效进行战时宣传,成立了“公共信息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 Information),通过海报、电影、演讲等手段塑造公众舆论,这一实践让学者们意识到大众传播的巨大力量,同时也引发了对其社会功能的反思,战后,宣传研究成为学术热点,而美国作为当时大众传媒最发达的国家,自然成为相关研究的中心地带。

学科诞生的直接动力源于对“传播效果”的系统性探索,1920年代,美国学者开始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传播对个体态度和行为的影响,1922年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出版的《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被视为传播学的重要奠基之作,李普曼在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和“刻板印象”(stereotype)等概念,揭示了大众传媒如何建构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这一研究为传播学提供了核心理论框架,值得注意的是,李普曼虽为美国学者,但其思想背景深受欧洲社会学(如塔尔德的“模仿理论”)的影响,这恰恰体现了传播学跨学科的特点,而其研究实践和理论在美国的落地生根,进一步巩固了美国作为学科发源地的地位。

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的正式确立,与二战期间及战后的军事需求密切相关,二战期间,美国军队为了提升士兵的士气、训练效率以及宣传效果,委托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等学者进行传播研究,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的“5W传播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明确了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这一模式至今仍是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勒温的“守门人理论”(gatekeeping)揭示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筛选机制,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传播理论的系统化,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传播学的学科建制化奠定了基础。

战后,美国政府和基金会进一步加大对传播研究的投入,以应对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竞争和社会问题,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机构资助了大规模的传播效果研究,如1940年的“人民的选择”(The People's Choice)选举研究,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等人通过实证方法揭示了“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在传播中的作用,提出了“两级传播流”理论,挑战了早期的“魔弹论”(magic bullet theory),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也推动了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如问卷调查、内容分析等),使传播学逐渐成为一门具有独立方法论的社会科学。

从学术机构的设置来看,美国大学在传播学学科建制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924年,芝加哥大学设立了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机构;1947年,施拉姆(Wilbur Schramm)在伊利诺伊大学建立了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并创办了《新闻学季刊》(Journalism Quarterly),这标志着传播学开始形成独立的学术共同体,施拉姆被誉为“传播学之父”,他整合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资源,将分散的传播研究系统化为一个独立学科,并在多所大学(如斯坦福大学、爱荷华大学)传播系的建设中推动学科发展,他的工作使传播学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获得了正式地位,并逐渐影响到全球。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勒温、拉扎斯菲尔德和霍夫兰(Carl Hovland)——均为美国学者或主要在美国从事研究,他们的理论贡献(如拉斯韦尔的政治传播研究、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的实证研究、霍夫兰的说服效果研究)共同构成了传播学的核心理论框架,而这些研究均在美国的学术和社会环境中完成,进一步印证了美国作为学科诞生地的必然性。

从学科发展的制度层面来看,美国的专业学会和期刊体系也为传播学的诞生提供了支撑,1949年,美国传播学会(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前身为美国演讲学会)成立,成为传播学领域最重要的学术组织之一;1956年,《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创刊,成为传播学领域的权威期刊,这些学术平台的建立,促进了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学科共识的形成,加速了传播学的学科建制化。

需要注意的是,传播学的诞生并非单一国家的贡献,而是全球学术思潮互动的结果,欧洲的社会学(如涂尔干的集体意识、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心理学(如行为主义心理学)、政治学(如权力与舆论研究)等学科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但这些理论在美国的本土化应用和实证检验中,才真正转化为传播学的核心内容,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虽然源于对欧洲社会的观察,但其在美国大众传媒语境下的深化和传播,使其成为传播学的标志性概念。

传播学的诞生是美国特定历史条件、社会需求、学术传统和制度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李普曼的理论奠基,到拉斯韦尔、勒温等学者的实证研究,再到施拉姆的学科整合,以及大学、基金会、专业学会等机构的支持,美国为传播学的形成提供了完整的学术生态,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美国,并在20世纪中叶逐渐成熟,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相关问答FAQs

Q1:传播学诞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A:传播学诞生的标志性事件包括:1922年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的出版,提出了“拟态环境”等核心概念;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明确了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1947年威尔伯·施拉姆在伊利诺伊大学建立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并创办相关学术期刊,推动学科建制化,这些事件共同标志着传播学从分散的研究领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Q2:除了美国,其他国家对传播学的诞生有何贡献?
A:虽然传播学诞生于美国,但其他国家的研究为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法国社会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的“模仿理论”和“群体互动研究”影响了传播中的“意见领袖”概念;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权力与传播”思想为政治传播研究提供了视角;英国学者弗莱德里克·巴特勒特的“记忆理论”则启发了传播中的认知研究,这些欧洲理论在美国的实证检验和应用中,转化为传播学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学科发展的跨学科性和全球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